专家学者交流发言(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承优秀藏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青(西藏文联编辑事务部主任、《西藏人文地理》主编)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上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藏族等其他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新西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伟大祖国认同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西藏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综观西藏各历史阶段,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可以说一体包容多元,多元组成一体,这“一体”所表现的主题始终凸显,那就是传承传统优秀的藏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西藏文学艺术创作的根基,也是永恒的主题。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文艺创作大有可为,需要的是文学艺术家们把身心融入这片厚土,去了解、熟悉、挚爱、珍视这片热土,只有深深根植于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内涵的土壤,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作品。

 

以铸牢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开展民族文艺评论

金永兵(中国评协理事,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民族文艺评论既要遵循文艺评论的一般规律,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发挥好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功能,又要看到民族文艺评论在对象、方法和功能意义等方面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民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思想引领作用,启发人们生活的价值意义,确立起人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深挖民族传统文艺的新时代内涵,对民族传统文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新时代社会生活相适应,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三是要积极关注民族民间文艺,“向民间文艺要资源”。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艺术化、审美化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专业的、艺术的慧眼去收集、整理、提炼、升华,从而推动民族文艺繁荣发展。四是要聚焦优秀文艺创作,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经典建构功能,真正为时代确立经典并阐明经典的意义与价值。

 

新时代民族文艺的共同体美学

马有义(中国评协第一届理事、青海省文联一级巡视员)

  就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和服务人民而言,文艺应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彰显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意志,反映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存环境变化中的进步与所得,特别是要把握各民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反映的人类进步的思想本质和民族团结的规律性内涵。而新时代民族文艺的审美表达,应适应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自觉地扎根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体悟这种审美变化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基础,彰显民族文艺的世界性、民族性、时代性与人民性。

  就文艺的创新发展和坚守艺术理想、引领社会风尚而言,一方面,民族文艺的审美表达和美学追求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广泛深入地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各民族文艺的独特性与民族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共同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特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广大民族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文以载道的大义情怀,使作品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各族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锋(中国评协会员、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正确把握文艺理论的导向性,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有关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解析“文以载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承载,需要我们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国家属性,突出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展开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重点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发生、学术生产与话语生成,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阐述其内容特征、外部形态、流布脉络、主要特征和规律。在现实图景、文学场域和学科转型的变化中,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本质与功能、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文学史书写、文学经典、文体与文本等问题的再思考,探析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共同发展的理念和融合。在研究中强调“差异与并存”“现场与历史”“共鸣与个性”特征,对少数民族文学中诸多文学现象进行客观判断,进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