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交流发言(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建构

额尔登(内蒙古评协秘书长)

  从民间性层面看当代民族艺术接受群体性的变化,大致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一是中国当代民族艺术接受群体性的变化中,存在年龄段的差异,愈是年长者,其身上保留传统的东西愈多,而年轻人则更关注现代化取向与趣味。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民族艺术传承上代际间的错位。二是这种变化突出体现为价值取向的变化,即由生存(生活)价值到文化(审美)价值。三是从“活”的艺术形态来看,真正的“原生态”民族艺术越来越少,同时,其接受群体也在不断减少。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经济、文化等方面新的变化、新的机制,作为富有开创精神和提升审美品格的地域性民族艺术,则更应该以新的现代意识去解析传统文化,利用好地域性民族文化资源,并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展示新的艺术形式,突出新的艺术价值。地域性民族艺术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与精神,绝不能丢弃其根。一方面,地域性民族艺术专业层面的发展与民间层面的根性特质是血脉相通的;另一方面,同根同源的地域性民族艺术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共存,目的在于获得富有张力的机制和丰富的形态,既有利于拓宽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又可适应不同审美层面的受众需求。

 

新时代民族文艺的责任与担当

杜曼·加合甫(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哈萨克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哈萨克族这一古老的游牧民族也涌现出了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和优秀的作家,他们为祖国边疆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作出了大量佳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各个民族共同努力,各民族文艺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发展,汲取各民族团结进步、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素材,努力创作出精品佳作。文艺不能空喊口号,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只有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一直以来,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描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进入新时代后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表达了各民族作家、艺术家对伟大祖国辽阔山河的热爱。这些作品的核心内容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及当代变化

宋生贵(中国评协理事、内蒙古评协主席)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从人类产生之初起,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与支撑文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文明的生态史观认为,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是静态的,它具有时间性,只要时间在流动,时代在变化,其内涵必然在变化与更新之中。只是这种“变化与更新”往往不会是单因单向的、线性的,而是多因关联的、复杂的,其表现也会或隐或显,或徐或疾。体现在地域性特质上也是如此。艺术及其审美文化,是处于某一地域的民族的社会文化与环境所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或具体表征之一,而它的变化与形成一样,是通过生息于这个系统结构中的人而实现的。即人是重要的中介和主体实践者。具体而言,就是随着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实现的。如今,民族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在“世界文学”视域下繁荣发展民族文学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思路以及谈论中国文学发展时所秉持的“世界视野”,引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也让我们更有信心看到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即将到来。成就了德国文学繁荣发展的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真正意图以及德国文学取得的世界性地位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启示:一是民族文学的发展要有“世界意识”;二是要实现“世界文学”,最终要落实到发展“民族文学”上。在今天如何建构我们的民族文学,用我们的文学经典对话西方,塑造国家形象,是现实给中国人提出的挑战。每位艺术家都属于某个民族或国家,受某种民族文化或主要受某种民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这就使“民族元素”或受到“民族元素”制约的“个性元素”在艺术家身上得以凸显,进而显示为创作上的“文化倾向”或“民族倾向”。因此,“民族元素”是“世界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媒体与消费时代,信息传播方便快捷,“民族文学”除了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外,还要将最优秀的作品推介出去,在世界舞台上收获影响和尊重。因此,拥有发展“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就显得异常重要。“世界文学”的民族指向与“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所期冀的最终归宿必然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本版文图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