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青云街竹安巷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张晓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张世英和母亲彭兰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生活6年,他们把昆明当作第二故乡,念念不忘。

  2016年4月我退休后, 95岁高龄的父亲听我说没去过昆明,就嘱我一定要去看看,说昆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值得一游,并对我说:“我和你妈是在西南联大附近的青云街竹安巷结婚的,当年我们经常去翠湖边散步,你到了西南联大旧址后,去青云街竹安巷看看,照几张竹安巷的照片发给我。”所以去昆明前,我就在网上定了云南师范大学附近的酒店,以便就近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游览翠湖公园,并寻找青云街的竹安巷。

  那天,在云南师范大学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出来后,我就去了青云街。我从青云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都没有找到竹安巷,问了许多住户,都说不知道这条巷子。为了一探究竟,我去了青云街派出所,把我要找竹安巷的原由告诉派出所管户籍的民警,结果他对我说:“我在这个派出所工作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过青云街有个竹安巷。”他又问了其他几位民警,大家都说不知道。看样子,这条巷子很多年前就改建或改名字了。没有完成父亲的任务,有点遗憾、有点失望。

  回到北京,父亲讲了他和母亲在西南联大期间的一些往事。

  在西南联大,父亲先就读经济系,然后转入社会系,最后在贺麟先生的引导下,选择了哲学系,追寻到了他终生以之的学术道路。在哲学系学习期间,父亲师从贺麟、冯文潜、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先生,开始用他的一生去追寻哲学的学术真谛。

  父亲和母亲的姻缘是闻一多先生促成的。1945年7月22日,父母在昆明结婚时,闻一多先生是母亲的主婚人,冯文潜先生是父亲的主婚人,汤用彤先生是父母的证婚人。在青云街竹安巷的一家两层楼的小房间里,父母邀请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夫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就算婚礼了。现在看来,虽然是简单的婚礼,却因为三位先生在座而蓬荜生辉。

  据父亲回忆,1946年7月初,西南联大的学生已经陆续离开昆明返回北方。1946年7月10日,父母离开昆明回武汉前,去辞别闻一多先生时,一再劝说闻一多先生尽快离开昆明回武汉,但是闻一多先生似乎已经决心要抗争到底。闻一多先生嘱咐父母二人,回武汉后要尽快北上,避免国共划江而治。闻一多先生还说道:“等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回到书斋里一心做我的学问,就可以不问政治了。”父亲说:“闻一多先生依然书生本色。”

  1946年7月17日,当父母乘坐的回汉口的车到达贵阳时,父母从报上得知了闻一多先生遇害的消息,悲痛万分,母亲起草了给闻一多夫人的唁电,电文如下:

  干妈:

  想不到我们就是那样地同干爹永诀了,当我们听到李公朴先生被害的消息,我就担心干爹的安全。十六号我梦见了他,他仍旧像平时一样穿着一件灰长衫,只是表情沉默。惊醒后,我感到非常恐慌。十七号的清晨,就在报上看到了那不幸的消息。我们的恐慌变成了事实,我的心碎了,肠断了,感到天地陡然变得这样的狭小,我恨不得要到百丈的悬崖上去狂啸。满腔悲愤,何日能伸? !干妈,我们这一群可怜的弱者……何日不在生命的危险中。干爹死了,但是他却永远生存在爱好和平正义者的心灵中,他是为正义而牺牲,为民主而流血,希望您不要过度的悲哀,要很坚决地活下去。小弟小妹要您扶持,使他们能成为一个健全的国民,继以慰在天之灵。我本想乘机返昆,无奈交通阻塞,只有西望昆明,暗挥热泪。大弟不知脱险否?俟其痊愈后,希早日扶柩返汉。经济方面,请奉是否能代为筹划?希速函告,勿视儿等为外人,此后弱弟幼妹情若同胞,当力求略尽姊兄之责。泪与笔俱,言不成章,仅此敬候痊安。大小妹统此。

  英、兰儿同上。七.十七

  闻一多先生促成了父母的联姻,不仅是至亲,更是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盏明灯。昆明是父母相识相恋的第二故乡,是我从小听到他们谈论最多的地方。西南联大是父母的学术摇篮,是父母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是他们梦萦魂绕的地方。

  虽然竹安巷已经不在了,但是此行昆明,西南联大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