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声初试颂“铁人”
——歌剧《铁人三重奏》观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游暐之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首部原创歌剧《铁人三重奏》日前在哈尔滨大剧院歌剧厅首演,编剧谭博,作曲张海林,指挥杨洋,导演沈亮,主演傅伟林、吕元杰、刘航等,由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交响乐团、合唱团担任演奏、合唱演出。

  《铁人三重奏》,因为有“铁人”二字,自然会联想到著名的“铁人”王进喜,那么“三重奏”又是何意?原来,这部歌剧讲述的并不仅仅是王进喜的故事。王进喜作为大庆油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铁人精神”一直是全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榜样。本剧以“铁人精神”的代际传承作为核心主线,将第一代“铁人”王进喜,第二代“铁人”、石油地质专家王启明,第三代“铁人”、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大庆油田海外公司经理李新民置于同一个戏剧架构之中,撷取三位“铁人”各自有代表性的几段人生经历,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轮转、重置,将不同的事件、情感交替展现,应该说,对于一部歌剧而言,这样的戏剧构思很大胆,但是难度同样也非常高。

  就目前的呈现来看,三位“铁人”当中,王进喜的故事是人们熟知的,比如王进喜到北京开会看到汽车背的煤气包,就立誓要打出第一口油井;发生井喷时,王进喜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等,这些极具标签性的事迹让王进喜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相较于王进喜,另外两位“铁人”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有些许陌生感的。为了体现剧名《铁人三重奏》所特指的“重奏”,作者将王进喜、王启明、李新民三个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却没有按照三位“铁人”生活年代为顺序讲述故事,而是从最年轻的“铁人”李新民开始,在他工作陷入困境时唱出王进喜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然后,自然将视角转向王进喜,接着再引入第二代“铁人”王启明。从戏剧的比例来说,第二代“铁人”王启明在剧中表现得比较充分,人物形象也比较丰满,不仅有工作,也有生活,人物关系上有妻子、有孩子,也有母亲;而李新民的工作场景和戏剧内容就相对单一;王进喜在剧中与其说是一个戏剧人物,不如说是具有引领意味的榜样和象征,是另外两位“铁人”的精神坐标。

  将三位在现实时空中无法交集的人物置于同一个舞台戏剧空间,也就注定了《铁人三重奏》不可能有通常概念的戏剧矛盾冲突。当然,由于作品对于人物事件的选择基本遵循真实的原则,所以从形式上看《铁人三重奏》更接近于情景化的纪实表演,但是对于每个人物生平片段化的展现,难免会有因为要讲明事件性而让人物的塑造和刻画略显浅白。

  舞台呈现上,由于非线性叙事的结构要将戏剧视角在三代“铁人”当中随时转换,舞台场景也必须实现快速转景,大量多媒体的运用就很便捷地实现了这个要求。除了多媒体,对应每一位“铁人”,也都有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布景,比如与李新民有关的布景是非洲苏丹油田厂区一角,与王进喜有关的布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油井,与王启明有关的布景是家里的书房或者单位的实验室。本剧舞台表演的形式比较丰富,歌、舞、演兼具,舞台调度也比较自如流畅。

  本剧的音乐按照西方正歌剧的模式来写作,音乐形式上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其中节奏明快、力度强劲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唱在剧中占比很大,乐队纯器乐部分的音乐很有氛围感和画面感,但是整体的音乐戏剧结构还显得不够统一完整。对于三位男性主人公声部的设置,王进喜为男中音,实际演出的时候演员似乎更偏于低男中音;李新民和王启明都是男高音。因为“男声”比重大,且三位“铁人”各自的音乐形象鲜明度、辨识度还不够,也导致音乐的整体效果有些单一。当然,本剧第二代“铁人”王启明的戏剧部分,因为有妻子和母亲的介入,在阳刚气十足的音乐环境中,女性的柔美成为非常重要的色彩调剂。其中,王启明妻子演唱的“摇篮曲”、女儿演唱的“望夜空、数星星”,王启明和母亲的对唱、重唱“盼儿回家”等,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位主演“铁人”的演员都比较好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塑造,合唱团、乐团在指挥杨洋的执棒下也呈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准。

  虽然在短短两个小时中,对于三位“铁人”的感人事迹只能是“掠影”式的展现,但观众还是能从中感受到“铁人精神”的代际传承,如此,这样的创作就是有价值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作为首次进行歌剧创作和演出的院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作品完整呈现在舞台上,实属不易,相信主创团队接下来会对作品作进一步打磨提升。

  (作者系《歌剧》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