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农民最真实的内心
——甘肃原创话剧《八步沙》观后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高小立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八步沙》剧照

  老百姓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三个女人意味着有丰满的情感戏,有多重戏剧冲突引发的悬念。作为舞台艺术,话剧《八步沙》却给观众带来了六个老汉一台戏。没有绚烂的舞美背景,没有悬念感十足的戏剧冲突营造,也没有过多婚恋情感戏,而是另辟蹊径,用返璞归真的艺术创作理念,用质朴的台词,真实还原的人物塑造,为观众送上“当代愚公” ——八步沙“六老汉”数十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荒漠变绿洲”的“八步沙精神”,从而印证了最好的艺术性就是最大的思想性,最朴素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说教。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展演”剧目,《八步沙》好就好在没有口号化的台词,没有刻意拔高的人物形象,而是深入人物现实生活,深入角色内心情感世界,用大巧若拙的艺术创作理念,以人物平凡世界的切入口,为观众奉上六个平凡的老汉植树治沙的故事。

  一开场,陆老汉的媳妇因为风沙肆虐、家中无粮而被迫出门要饭,闺女心疼妈要陪她一起去要饭被拒绝。女儿指责陆老汉身为一个男人缺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个情节,一方面反映了“沙进人退”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生计威胁,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靠乞讨过生活的严峻现实,用艺术情节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沙漠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陆老汉这个曾经的老革命、老支书,一个既实在又能干的西北庄稼汉,却被自己的闺女指责无能。舞台上,陆老汉用微微颤抖后仰的身躯这样一个肢体语言,瞬间引爆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引发观众的同情。这个情节设置,合理引出六个老汉植树造林的动机,随后顺势引出公社许书记要他们六个老汉组成护林队植树造林,每个月还有一定的工资补偿收入。

  没有“高大上”的刻意拔高,这些老汉就是为了保护生存的土地能长出庄稼,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后代子孙不再出门乞讨要饭,他们才甘愿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植树造林,用汗水和生命构筑一道绿色屏障,挡住风沙肆虐的脚步。

  六个老汉的事迹是伟大的,但六个老汉本身又是平凡的。在人物塑造上,我们看到他们在植树造林具体实践中,有“老算盘”的彷徨,有其他老汉在遇到困难时一度想打退堂鼓,这种人物内心真实的刻画、对人性弱点的艺术揭示,使得六个老汉人物塑造鲜活而丰满。其深层寓意在于,六个老汉想要战胜风沙就必须要先战胜自己。他们最终做到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在陆老汉带领下,六个老汉在实践中探索出如何把树苗种下不被大风刮跑的经验,十年间让七万多顷沙漠披上绿装。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看出《八步沙》的主创是深入生活,从老百姓原生态的土壤中汲取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养分的。六个西北老汉的人物塑造,给我们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真实——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之间诙谐幽默的对话、他们用衣角擦拭烤熟洋芋的细微动作,就是那个年代典型西北老汉的真实形象。这种对于艺术创作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从影视剧到舞台艺术,在表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更多出现的是一种外力介入打破旧的固有思想、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的艺术表现方式,比如一个大学生村官、一个蹲点的书记等。但是,像《八步沙》这样以土生土长在地农民为主角的不是太多。六个老汉做了他们认为该做、也值得做的事情,但在我们看来,他们却做了生态保护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事情,做了整个人类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相处共生的事情。我们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从农民自身站位视角的艺术作品,不是我们怎么看待农民,而是农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村庄、看待土地、看待世界。这种艺术创作观念就是不能以都市文明的俯视视角,而应以平等的视角,实实在在地走进农村最真实的生活,走近农民最真实的内心。这一点,话剧《八步沙》做到了。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