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决战》:
主流价值、艺术表达与商业类型的结合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方晓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扫黑·决战》海报

  五一档,首部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题材的影视化作品《扫黑·决战》热力开映,打响了国内银幕“打虎”“扫蝇”的第一枪。

  故事由一桩暴力征地案而起:地处江州的魏河县,在发展的同时,也渐成为黑恶势力盘踞之地,民众苦不堪言。“扫黑除恶”专案组组长宋一锐奉命查案,却屡屡受阻,他感觉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操纵着背后的一切。层层剥茧,真相渐显,部分贪腐官员利用公职权力充当犯罪保护伞等事实终于浮出水面……打伞破网,刻不容缓;斩草除根,势在必行。一场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在江州大地拉开。

  直面现实,五一强档逆袭出圈

  作为一部以现实为底色的电影作品,主创团队历经一年采访、调研,糅合数起全国扫黑重点督办案件,为观众重现了“扫黑除恶”行动中一桩桩骇人听闻的大案、要案:暴力强拆致死案、杀人埋尸案、强迫卖淫案与黑龙江“于文波案”、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及云南昆明“孙小果案”相似度极高;“官商黑”串联关系网,公职人员包庇犯罪甚至直接参与犯罪则明显有着哈尔滨电业局“李氏兄弟案”、洛阳“狄氏父子案”的影子。

  直击黑恶势力、直面公职犯罪,这种尺度在以往的中国电影中是少有的;配合物料中打出的“重拳出击”“斩草除根”“有黑必扫有恶必除”等口号,着实令人热血沸腾。而张颂文、姜武同台飚戏、“文”“武”对峙,金世佳、李倩、赵毅、焦刚、刘琳等实力派联袂出演,成为电影的另一大看点,也为电影口碑持续发酵推波助澜。《扫黑·决战》凭借敢写、敢拍、敢演顺利出圈,成为今年五一档最大的黑马。

  千人千面,真实笔触摹刻人物百态

  由于影片题材敏感且在犯罪展现上有较大拓展,主创团队在人物设定上下足功夫。首先,导演摒弃了“高大全”英雄式、丰碑式的塑造方法,以贴近生活的细节,赋予角色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如宋一锐百密一疏,使当事人刘立军住地被泄露,引发后续连锁反应;宋领导的专案组第一次撤出魏河时,孙志彪当街抛洒冥币,为其“送行”,而当孙最终“伏法”时,宋又将冥币狠狠甩在孙的脸上——这些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说,即使是树立正面典型,导演仍坚持了以“人”的故事、“人”的反应作为一切情节架构的基础,最大程度保证了角色的真实可感。

  在刻画反派上,影片草蛇灰线,至幕后大佬浮出前,张颂文饰演的曹志远始终是一副温文尔雅、勤勤恳恳的“父母官”形象。他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却在背后操控舆论、放任犯罪,为黑恶势力在魏河大行其道开绿灯,阳奉阴违“两面人”的形象真实呈现。金世佳所饰的孙志彪是片中最主要的“明线”。他性情乖戾、手辣心狠、以退为进,利用生父(前任书记)的愧疚与胞兄曹志远的“纵容”,欺压人民、横行乡里,直接参与了多起大案。人前是成功企业家,人后却暴戾恣睢、恶贯满盈。这种反差极大、富有戏剧性的设定令人难忘。

  此外,影片对某案当事人刘立军、曹志远情妇林巧儿、公安局长魏大勇等角色,都有较多着墨,细节真实、丰富,角色较为饱满。总体说来,电影在人物刻画与角色处理上基本摆脱了“脸谱化”,有较强感染力与震撼力。但或许容量所限,影片对某些人物“前史”的交代略有不详,致使部分角色不够立体。

  惩恶缉凶,新主流电影持续发力

  整体上,《扫黑·决战》依然沿用了主流价值、艺术表达与商业类型三者结合的创作模式。由于本片主要取材于涉黑案件,且以案件侦破过程为故事主体,因此犯罪片的类型模式明显——当一起暴力强拆事件被上级部门知悉后,特派专案组奉命深入调查。经过访查,不仅强拆案有了眉目,与之相关联的数宗大案也真相渐显。最终,在“锄奸者”的带领下,众人拨开迷雾,揪出了藏匿的“害群之马”。可见,就情节、人物等基本要素而言,电影基本完成了犯罪片亚类型之一的警探片的要求。

  细节方面,以暴力强拆开场,交代故事缘起,将众人迅速置于犯罪现场的真实环境里;真实、可怖的暴力催讨、强迫吸毒等犯罪活动,令人战栗;大量动作性场面,如搏斗、追逐等刺激性场面在增添紧张气氛的同时,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感受,为高潮的到来(获得扫黑除恶斗争的胜利)进行了铺垫与预热;加之摄影、布光、后期等部门良好协作,基本满足了大众对于犯罪片的想象与期待,可被视为扫黑除恶真实事件艺术化改编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美中不足,当动作、暴力等元素被满足后,更高一级的悬疑元素却表现平平,特别是在环扣相接之处,缺乏更具吸引力的架构。比如,每当案件陷入僵局之时,总会有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人直接“介入”,顺利解决问题,从而削减了影片本身应具备的悬疑性与推理性,也令观众失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可谓一种遗憾。

  总体而言,作为今年五一档公认的黑马,《扫黑·决战》的成功说明新主流电影势头依旧不减,现实主义题材仍大有可为。机遇之下的中国电影,不仅要积极扩宽素材来源,加快对于商业类型的探索,更应注意技巧雕琢,细节打磨。只有这样,新主流电影才能真正落地,在精神价值、艺术表达与商业回报等三个维度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