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答评论家: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问题
  来源:中国艺术报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因何而火?未来又将如何坚守?下一步有何打算?

  ○“小林漫画”答:我非艺术专业出身,大学毕业于临床医学,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毕业后长期从事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医疗信息共享和新媒体传播研究工作,艺术创作只是业余为之。我从20年前就开始担任国内几大论坛的版主和管理人员,亲历了互联网网红们的所有兴盛和更迭,并将这些经验作为教程向学生讲授。

  所谓的红或火,都不过是这些时代更迭里的小小浪花。近几年,我的漫画创作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漫画只是我整个创作体系的一小部分,是长期写作、绘画、摄影综合而成的小窗口。

  要说接下来的计划,唯有变化与新意,才是艺术之永恒,不必为了火而干扰本心,随心所欲,御风而行,让自己高兴和心安,比成为网红有快感。

  问题二:作为漫画家,如何考虑个人情感抒发与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 “小林漫画”答: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比艺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陪伴感。

  我的创作频率很高,随意性较大,作品完成度却比较低。

  有时为了追逐热点,在茶桌酒席间匆忙而成急就章,根本顾不上什么深思熟虑,所作也只是逸笔草草,不成体统。

  但在网络读者看来,连续不断的精神与艺术陪伴,能消除每天的疲惫与焦虑,能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作品的精美度反而在其次。有一个人的文章小画照片,能陪伴你一小段时间,就算未来渐行渐远渐无书,也没关系,毕竟我们同路走过。

  在我所学的临床医学里,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是我的网络创作准则。

  作为一个总是在陪伴的创作者,有没有热度,有没有走红,其实无关紧要。

  问题三:当代中国漫画如何观照中国与西方的漫画造型?日本漫画、美国漫威、法国漫画、阿根廷漫画,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漫画都有各自特点,当代漫画优势在哪里?

  ○ “小林漫画”答:在我的创作探索里,从来就没有中西之分,内外之别,只要顺手的工具,中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摄影照片也行,书法段子亦可,没有具体的参照,也不会给自己强行归类。

  最常用的毛笔宣纸简笔漫画,图的是用起来顺手,跟风格追求没有太大关系。

  至于地域风格的形成,跟人生经验与学养有关,自然流露而成,不能强作风格。

  中国当代漫画,有优势有弱点,但具体还得到个人,作为一种十分自由的创作题材,动漫不必强求于具体哪种风格,可以取法的,哪个国家哪个漫画家都行。

  作为创作者,不能从产业的角度去做创作取向,而更应服从内心的追求。

  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作品,才能去征服世界。

  问题四:“老树”“小林”两位的漫画大都采用传统水墨形式加有趣的文字来呈现,创作前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图文关系?网络漫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考虑、不同元素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 “小林漫画”答:有时是先有文再有图,有时是先有图再有文,创作前并不会想太多,想创作时就创作,犯懒时就不创作。

  至于艺术手法,我基本就画自己懂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用担心大家嫌弃我画得不专业,有时画得就跟小孩子一样。但是我的用户不嫌我画得不好,所以从来不操心画画水平问题。

  问题五:如何认识当代漫画创作的时尚流行与文化担当?

  ○ “小林漫画”答:漫画是我对抗中年危机的手段,跟有些人去下棋、钓鱼、遛弯、打游戏没有本质区别。

  有时候写些很毒的话,伤害自己一下,等于打了“新冠疫苗”,如果大家也喜欢,那就是大家“一起苗苗苗苗苗”。

  问题六:您在摄影、书法、漫画、插图、文学多种媒介之间有着不同的尝试和跨越,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您是如何做到“破壁出圈”,投身到文化传播的行列? 

  ○ “小林漫画”答:就像我之前说的,我20年前已经“出圈”了,只不过那时上网的人比较少,知道我的人也不多。

  “出圈” 20年,已经过了最佳“出售”和“赏味”期。

  如果是“生鲜食品”,时间久了就会腐烂。

  如果是“酱香型”,则是越久越好。

  对于文化传播,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既然选择了成为一个塑造网络精神家园的参与者,就像一个公务员,如果想要为人民服务,就不能考虑升官发财,要做网络文化传播,就不能想着商业化、收割粉丝、流量变现,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忘记了这个初心,文化传播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变成病毒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