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党史资料,塑造共产党人感人形象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司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庆祝建党百年,讲好党史故事”影视剧本创作研讨会召开——

“激活”党史资料,塑造共产党人感人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如何创作好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剧本?如何“激活”党史资料、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如何用剧作手段塑造共产党人的感人形象?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的“庆祝建党百年,讲好党史故事”影视剧本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活动现场,160多位新老编剧齐聚一堂,就如何通过影视作品讲好党史故事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编剧的电影《建国大业》《黄克功案件》等作品均取材于党史。王兴东以“从党史中汲取红色资源,用剧本传承红色基因,在银幕上讴歌共产党人”为主题进行演讲,表示“党史是艺术创作的基石,而不是随意拿捏的‘泥巴’。电影人在创作中要敬畏党史,不能借电影歪曲甚至篡改党史;要避免流水账式的创作,必须重视党史人物的性格塑造”。

  王兴东以自己创作的《离开雷锋的日子》《蒋筑英》《生死牛玉儒》等作品为例,阐述了应如何写好共产党人形象。“编剧就像蜜蜂一样,要到群众中去,采集共产党员播撒在群众心里的情感,并把它酿造成蜜。”他提出,未来要让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走向世界,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用新方式、新手段、新视野塑造出能够在全球传播的共产党人形象。

  湖南省文联原主席、潇湘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谭仲池,在建党百年之际创作了表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传记电影《血铸忠诚》。这位曾创作过电影《袁隆平》的老党员,深有感触地表示:“一个剧作家要写表现重要党史人物的电影,首先要对中国共产党有感情、对祖国有感情、对人民有感情;同时,剧作家必须要走进生活中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汪海林十分认同王兴东和谭仲池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编剧是首创,“编剧只有学好党史、理解党史,并从党史中汲取资源和能量,才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编剧余飞认为,像《跨过鸭绿江》这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一方面编剧要善于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戏剧冲突,比如他在剧中写了一段彭德怀遇险的故事,虚构了两名敌人发现彭德怀踪迹的情节,可看性很强;另一方面编剧要善于在真实人物的有限轨迹上寻找惯性和亮点,比如他根据战斗英雄杨根思曾在北京开过会这一事实,艺术虚构了一段汽车兵马金虎给杨根思捎照片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革命者》的编剧张珂的父亲是一名党史教授,他从13岁起就接触了大量党史书籍,从事编剧行业后,他特别钟情党史题材剧本的创作,新作《革命者》就展现了李大钊的一生。张珂说:“编剧在创作时,既要尊重史料,同时也不能被史料所束缚,要善于考察历史的空白处,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艺术填充。”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近几年参与了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编剧工作没有捷径,必须要在学习中创作。”他直言,如今有些写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编剧没有看完党史就开始动笔,导致剧本中出现大量常识性错误;有些影视投资公司也没有下工夫深入了解党史,导致作品出现生编硬造的问题。“编剧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多学习前辈的经典作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

  电影《柳青》的编剧兼导演田波表示,为了写好柳青,自己首先要学柳青,“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6年的创作时间,让田波的精神受到了洗礼。“柳青是一名从事文学创作的共产党员,他对人民的深厚之爱,都凝聚在小说《创业史》里,我们希望能在影片中呈现这种深厚的爱。”

  曾创作过《战狼》系列电影的编剧刘毅说:“我们要从剧作、制作、类型等方面正确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只要是能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为广义的主旋律,这也是今后主旋律电影发展升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