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腔梆韵自多情
——观《绝对有戏》首届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演员大赛
栏目:观察
作者:张川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河北梆子《扈家庄》剧照

  2020年底,河北广播电视台《绝对有戏》栏目主办的首届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演员大赛(以下简称“青梆赛”)圆满落幕,对于河北梆子戏迷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

  本次大赛的评委囊括了京津冀三地顶级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包括北京的王英会、彭艳琴,天津的王少华、赵婧,河北的张惠云、张志远、张秋玲、许荷英、吴桂云,还有来自京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沈健瑾、王平,评剧表演艺术家孙路阳,以及河北梆子作曲家、唱腔设计专家姬君超、李石条,他们全部是“梅花奖”、文华奖以及各级各类大奖的获得者,这一豪华的评委阵容,其代表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般来说,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的“看”,既自由又受限,作为大赛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评委的反应至关重要,让我们择出几帧对准评委的画面,品一品这些旁观者音像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样的“观看之道”会造成怎样的意义增殖呢?

  首先,不断映入观众眼帘的竟是评委专家的点点泪光和哽咽难言之态,人们不禁要问:不就是看个戏吗?怎么还会眼泪汪汪呢?常言道:“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据此而言,评委席上这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和中生代艺术家,都是资深的“疯子”和“傻子”,这群亦“疯”亦“傻”的人,终年累月沉迷于艺术,“病”得不轻啊!能让这些在戏曲舞台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成就卓著的权威人物情不自禁、情动于衷,大赛涌现出的河北梆子的新秀翘楚们真不简单,其异彩纷呈、厚积薄发的表演功底可见一斑!那些默默流淌的泪水,谁能透析出其中五味杂陈的成分?

  且听评委们真情流露的“自白”:李光“有点儿激动” ,沈健谨也“有些受不了”,这对梨园贤伉俪的动情之处令人唏嘘。孙路阳自称“不爱激动”,看了郝士超的《柴桑关》也泪湿双睛,幸亏“张子宜”这个名字,把他逗笑了,否则“这个劲儿还过不去”。镜头不断给到张秋玲、吴桂云、王少华诸位老师,捕捉到他们瞬间的神情变化,令观众的情绪也受到感染。特别是当郝士超主演的《柴桑关》结束时,主持人请所有武戏演员上场,一一报出名字,舞台上下的人们对他们艰辛的付出、执着的坚守、精彩的表演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中国戏曲是“唱情的艺术”,演员必须是“性情中人”,才能与观众取得深挚共鸣。大家的眼泪是为戏曲人的理想情怀和奉献精神而流,为河北梆子艺术的巨大魅力而流。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常含泪水?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这片燕赵热土,对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声爱得深沉。

  李光对这些年轻人的精神、技艺十分认可,屡次发出“太棒了!”的赞叹,他强烈呼吁把这些年轻人“攒在一起”,发挥群体的优势,“打”到北京的大舞台去。李先生尤其推崇河北梆子的音乐和伴奏乐队,直言鼓师“太给力了!”这些发自肺腑的热忱评鉴,引发在场人们的热烈反响,一次次掀起情感共鸣的热潮。

  沈健瑾作为“青京赛”的资深评委,见多识广,常于比较中鉴别,其诚恳坦率、直抒胸臆之论,给这批河北梆子青年演员以巨大鼓舞。比如她对张警月《扈家庄》的精彩表现赞叹不已,声言就这出宋派经典剧目而论,“除了刘琪,就是你了!”刘琪是中国京剧院武旦行当的头把交椅,如今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扈家庄》是她首屈一指的拿手好戏,“仅次于刘琪”——观众据此可以品味出这一评语的分量。另外,沈老师很欣赏郝士超的高超技艺,称他在同一年龄段的武生中堪称第一,很难看到能与之匹敌者。

  孙路阳称赞郝士超的《柴桑关》,演出了周瑜这个人物“大将军威风八面”的气势。张秋玲谈到孙娜的《打神告庙》给她带来的“震撼”,为新生代演员的演艺水平喝彩。张惠云为司卫涛的《赵氏孤儿》打出了开赛以来首个99.7的高分,并称赞他是个“角儿”的坯子。她安慰因嗓音问题退赛的王萍不要因这次意外的挫折气馁,坚守初心,继续努力。张志远每每发言,声若洪钟,激情澎湃,对年轻演员寄予殷切期望,对河北梆子焕发青春、再铸辉煌充满信心。

  河北梆子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无论是“京梆子”“卫梆子”,还是“冀梆子”,传承的都是燕赵文化的风骨,传唱的都是燕赵百姓的悲欢,在面对发展困境和危机时,更应大力弘扬剧种本身以及河北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那种泼辣生猛的活力、眷恋乡土的情怀、敢于竞争的勇气、与时俱进的睿智等基因,尤需珍视和传之久远。

  “青梆赛”裹挟着青春的朝气,以沛然莫御之势鼓荡而来,令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心气因之提震,年轻一代河北梆子演员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传承和舞台呈现,使我们对河北梆子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盼。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