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空下的现代语文
——重看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作者:张闽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剧照 李春光 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各异、个性张扬的舞台佳作。不同的观念和方法相互碰撞,创作者们大胆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段,人人渴望寻求突破。诸如《绝对信号》《野人》《WM》《小井胡同》《桑树坪纪事》等作品应运而生,艺术家们追求革新的果敢和勇气今日看来依旧令人感慨敬佩。《吴王金戈越王剑》亦是那个时期备受瞩目的作品——“卧薪尝胆”的典故已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作为编剧的白桦另辟蹊径;二度创作由蓝天野执导,吕齐、郑榕、狄辛、修宗迪、童弟、罗历歌这样引人注目的阵容主演……在那个争先恐后与时代呼应、新作频出的时期,北京人艺如何讲好老故事、演好历史剧?转瞬到了38年后的今天,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依旧在首都剧场演出,开票即售罄。不得不让人思考它的生命力源自何处。

  这部作品共7场,怀揣强烈表达冲动的白桦仅将“卧薪尝胆”设置为背景,他将笔墨着力放在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后的生活。“复国雪耻”的戏码本该充满悲愤和痛苦,但在白桦手中却变成令人动容的无畏和柔情;更孟一家与访贫问苦的勾践相遇,百姓与君王的对话朴实自然、幽默辛辣。与勾践“卧薪尝胆——回到人民中——权欲私欲膨胀——丢掉人民”遥相呼应;勾践与大夫文种的对话,则将之作为普通人和君主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范蠡的大段独白,为观众带来理性与智慧的思辨之美。第三场戏“访美”遣词造句之唯美简练,令人沉醉。导演蓝天野评价白桦“一是有才,二是爱国”,确实,《吴王金戈越王剑》不仅让话剧观众认识了浪漫的、作为诗人的白桦,也让观众认识了曾加入中原野战军写过战事报道、充满批判精神的作为战士的白桦。

  这一切应该感谢蓝天野老师。不管在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我们能欣赏到《吴王金戈越王剑》演出,得益于蓝天野老师1983年毅然决然邀请白桦合作的魄力和鉴赏力。这部作品是他与老友白桦深厚情谊的见证,更是蓝老师为北京人艺培养演员、积累经典作品的力举。事实上,继1983年首演,2014年复排,2021年再次换演员排演,蓝天野老师在艺术观念、创作方法、风格样式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对字词韵脚的强调、对形体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对历史剧意境的追求、对极具风格化台词的处理……无一不体现出用心和细致的考量。比起这些看得见的指导,94岁高龄还在排演一线与后辈共事,为年轻演员亲身示范,这种存在本身就是蓝老师爱人艺、爱晚辈,充满无限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而作为焦菊隐艺术创作的亲历者,蓝天野老师更是通过自身创作完成了新时期对焦菊隐导演艺术的实践,同时也对北京人艺话剧民族化的继承和探索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部作品能够久演不衰,与几代演员的努力分不开。濮存昕在2014年饰演范蠡一角,这次主动请缨饰演勾践(吕齐曾饰演勾践)。此举不是简单的换角,而是践行他近些年为自己提出的新课题——继承并发扬表演艺术家吕齐老师的表演。这是一位有明确艺术追求和高度创作自觉的演员的必然选择,不仅拓宽了他自身的表演维度和深度,更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树立榜样。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成熟演员如卢芳、邹健、鲍大志、张福元,已经有意识地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分析对比并提炼,积极地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放矢地历练,他们生发出了各自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表演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时代的转变、导演的要求、观众的视角,《吴王金戈越王剑》给了三代演员同台切磋的机会,将带来更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探索,这是有益且意义深远的,对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发展尤为重要。

  饰演范蠡的荆浩第一次参演历史剧。历史的距离、心灵的呼应、思想的感知,这都是对演员的挑战,更何况前版还有修宗迪、濮存昕的对照。我们欣喜地看到,荆浩在这部作品中四两拨千斤,他用自己一贯坚守的“真”带动身体的节奏与台词韵律相统一,真切的想象和表达使他与观众之间搭建起剧情与思辨的桥梁。这是荆浩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创造的范大夫:深情、忘我、痛苦、充满理想主义。

  饰演西施的年轻演员原雨眷恋舞台并善于思考。她在完成导演要求的基础上,自如地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最终我们看到西施持篙驾舟背身而至,原雨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身体——手、肩、腰、足重心的转换,将西施的姿态和心境、环境完美结合,同时给人以无限想象,美在不经意中建立。在台词处理方面,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夸张渲染,这种真实和贴近现实的美,帮助她从技术到心灵完成从演员到角色的飞跃。千百年来人们对西施充满想象,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最终由原雨将“西施之美”还原为“原雨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苎萝西村“访美”这场戏,荆浩和原雨刻画出了有别于1983版、2014版、带有自身特点的舞台新形象。这一代演员逐渐成熟走到舞台中央,彰显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历经时代检验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不会停止演出,胸怀人民和国家的创作立场不会改变,几代演员对自身表演技巧和理念的精进不会停止,北京人艺对于历史剧的探索不会停止。

  在当下“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语境下,《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复排演出带来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依旧值得挖掘。同时,如何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也是我们亟待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