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村之故事彰显脱贫攻坚战之力量
——话剧《村里新来的年轻人》观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倪舒翊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扶贫题材原创话剧《村里新来的年轻人》近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该剧的舞美设计张武说,“观众在观剧之前都会有自己的预期,观后自然会出现预期高于、低于或等于作品实际的情况。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因而在观剧后,我认为这部话剧的表现高于我对这部作品的预期。

  剧启,声先起。带有西北风情的民谣式旋律在舞台右侧响起,一位男孩抱着吉他在灯光下弹唱,将观众带入了秦晋一代的风土环境。随后,在话剧的转场、停顿、高潮处,大部分的配乐都由吉他弹唱完成。弹唱风格或民谣、或摇滚,原创的编曲将剧情、故事发生背景、人物性格都写进了歌里,对话剧表演过程中的情绪表达起了助推作用,也为剧情发生地——乡村的环境渲染增添了色彩。如“一对对枕头花顶顶,一床床盖被半床床空。提起盆盆顶住门,摊下枕头短下一个人。人家红火一串串人,我好比孤雁入不了群。 ”这是一段极富西北特色的曲子,编曲将此曲作为大山子在舞台背光处洗澡时的背景音乐,展现多年来大山子孤雁一般的孤寂情绪,将人物的内心通过音乐展示给观众,为人物的后续行为做下铺垫。除原创音乐外,剧里在老杆子的表演过程中,加入了山西梆子调和戏曲身段,贴近乡村音乐的同时,对这一个老年混不吝、自有一套生活门道的人物形象塑造有很大的帮助。

  舞美设计亦是本剧一大亮点。台面上三个土坡形转盘半升起,是倩倩书记描述的环境:“凤溪村山多坡陡,居民分散居住” 。大背景及坠挂的还有两转,转盘高低相对,分散排布,零星转动,错落有致,不仅在外形上更接近凤溪村的地理形态,也让整部剧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村里新来的年轻人》的布景正如凤溪村的贫困户,像是几个奔向脱贫的小齿轮,一直在努力转动,坡前是黄土,是生活;坡后是心酸,是贫穷。土坡半凸半凹,一明一暗,意象化的同时使得人物有了暗中上下场的巧妙空间,缩短了上下场和场景转换带来的间离感。尤其在青芽被告知银锁和婆婆快把房子拆了的一场戏中,随着土坡的高低坡转动,将背面婆婆扯被子棉花的场面展现到观众面前,毫无转场间隙,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土坡一转,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婆婆和有智力残疾的儿子,把这个一直保持坚强、阳光、独立形象的青芽姐的家庭背面赤裸裸地掀开给观众看,舞美的设计让这一段的沉浸效果更佳,力度更直击人心。舞台上的三个可转动土坡在多人物上场时,为场面调度提供便利,不让人物行动无序杂乱的同时,每个人又是有事干的,是在运动的,实为精巧。

  而在《村里新来的年轻人》一剧的剧情方面,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个体,都向观众展现着什么是“贫穷” ,剧中这些家庭中的小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暗中“抓人” ,牵动观众的心。剧情借扶贫干部、凤溪村第一书记孙倩倩对每户人家的走访调查,慢慢牵引出每户人家的家庭背景,他们在普遍低收入的情况下,还有一些说不得破、见不得光的难事,村民们互相知晓又互相缄默。在一个小村庄里,许多情愫暗生,或爱或恨。一开始埋下的草蛇灰线在三壮阻止村民修路的一场矛盾中集中爆发,这也是本剧最精彩的一场戏。为了邻里情闭口不言的“遮羞布”一块块被撕扯开,心中积攒了多年的怨气也一吐为快,所有人打开了天窗说亮话。地就是钱,所有权就是钱,如履薄冰、惺惺相惜的邻里关系换不了钱,但是为了不会更穷,还是要争一把,宁愿鱼死网破。因为钱,爱情、亲情、乡情瞬间绷断,贫穷禁不起一点金钱的试探。此场戏虽然张力十足、冲突激烈,但矛盾被设置得过于“偏后” ,有许多可以深挖的情感、可以表现的细节、可以塑造的性格都来不及完整地展示出来,而诸如“掉粪坑”“不化妆”“吃饽饽”等一些关于“穷”的细节又交待得有些笼统,甚至“套路化” 。这就告诉我们,贴近“贫穷”以及乡村工作者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有进一步深挖的空间。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当数个自家已经够难了的家庭碰撞在一起,每个人物背后的难言之隐暗自蔓延,和观众建立起一条心与心的交流通道。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近距离感受过贫穷,但是祖辈口中在农村的记忆,都会化作与剧中人的共情。正因为一些观众观剧前没有接触过“贫穷” ,才能在这部剧中“感受”贫穷,以凤溪村一村之故事,可窥扶贫攻坚大战役的力量。话剧接近尾声时,银锁举起砍刀砍下梨树旁枝并对母亲说,“你以为我是枝吗,不要觉得我是枝,我是树!我是这棵树! ”每一个没有脱贫的乡村,都不是国家向前发展的累赘,而是有潜力的小经济群。正如剧名所示,这部话剧就像是一位自带朝气的年轻人,它的舞台上有太多创新元素,使得这一部描写脱贫攻坚战的话剧充满惊喜,充满新鲜感。

  山坡回旋旋不尽世代的贫苦,枝桠繁赘赘不穿生活的缝补,一人力撬动单一产业,一树梨缀满脱贫事业。本剧极大丰富了话剧的舞台呈现,融入了多样化接地气的音乐,灯光和舞美的设计风格也年轻化,让人耳目一新,就像那一位位赶赴自己的扶贫工作地的第一书记,充满朝气,如初升之日。 《村里新来的年轻人》一剧,抓耳、抓眼、抓人,不落俗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