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与反思
——“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优秀节目展播”观后
作者:赵倩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以“融入现代生活弘扬时代价值”为主题的“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不久前在浙江宁波举行。其中127个国家级非遗曲艺代表性项目的258个优秀节目,自10月5日开始,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光明网、优酷等平台进行同步集中展播。这不仅呈现了各曲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创作者们立足传统、继承创新、关注现实的精神,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本次展播在形式、内容和传承等方面,值得为其点赞。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中,明确了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扶持曲艺开展驻场演出,鼓励在曲艺项目丰富、观众氛围浓厚的地方探索挂牌设立“非遗曲艺书场” ,探索设立曲艺电视书场、广播书场和网络书场。在本年度非遗曲艺周期间,将127个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通过网络集中展示出来,首先体现了主办方对于《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执行力,其次是其对网络书场之于曲艺传播效果的前期体验与后期预判的结果,更是对建立非遗曲艺展演传播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这258个优秀节目在“网络书场”中,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而是共时地、并联地存在于“云上曲艺——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优秀节目展播”的主页上,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知识积累以及地缘身份等因素进行点播。此外,这些节目,已超越了“曲艺周”的文化身份归属,成为中国当下网络文艺的新的组成部分。这一存在于云端的“网络书场” ,除了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知识或认同之需外,还将成为曲艺研究的重要资源。

  参与此次展播的多样化节目构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类别多样,本次展播实现了127个国家级曲艺项目的首次“线上全覆盖” ,主要分为4个板块,分别包括:名家专场,由每省报送2个名家演出节目,组成以名家示范为主的曲艺演出专场;新人专场,由每省报送2 - 3个新人演出节目,形成以新秀展示为主的曲艺演出专场;新作专场,由每省报送2 - 3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传统曲目,反映当前热点的优秀新创曲目,特别是以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事迹等为题材的作品,如陕北说书《报答》;抗疫主题专场,由每省报送2 - 3个以表现抗疫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为主题的新创曲目,如常德丝弦《最美是逆行》 。其二,曲种丰富,从京韵大鼓到内蒙古的乌力格尔、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涵盖了包括全国多个民族在内的127个国家级非遗曲艺类项目。其三,地域特色显著,如宁波走书《锦绣奉化任你走》 。应该说,这些代表了国家级曲艺项目的展播,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可观性。

  然而,笔者认为从学术角度看,观众在领略各地曲种艺术魅力之外,还能清晰地辨识出流布于其他省份、地区的同一曲种在内容上的异同,这对当下曲艺的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20世纪80年代的“集成”时期相比,很多曲种的伴奏乐器配置都有了不少改变,那么,通过直观的视频及音响对比,就能够发现曲艺及其音乐发展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本次节目类型的安排看,“名家”和“新人”类别的设置,体现了“传承”的核心价值。有序化的艺术传承,不仅体现在某一曲种名家和新人的年龄层面的传承,而且还体现在对经典曲目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不仅被各曲种名家的表演所折服,也被那些近年来涌现出的中青年乃至少年新人“师古不泥” 、新意频出的表演所打动。如上海锣鼓书《小铃铛》 ,由8名小女孩在台上演唱,尽管稍显稚嫩,但是情真意切、生动可爱,精气神十足,且无“荒腔走板” ,让人看到了该曲种传承发展的希望。

  在此次网络展播中,虽然258个节目在各媒介上,均能保持其原本的节目时长,但是仍然存在节目整体呈现上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缺少必要的曲种介绍。既然是网上展演,应该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文本的呈现,在每个曲种的“描述”栏中,也应该放上300字左右的曲种简介,内容可以涉及曲种的形态、起源与流布、曲目和音乐构成等,便于观众加深对不同节目和曲种的了解和对比。

  其二,是伴奏音乐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意识的转变,各音乐类的曲种,在伴奏方面也在进行着创新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此次展播中,如有的节目的“创新” ,就是把曲种的本质要素——伴奏乐师给省去了,代之的是放录音伴奏带。然而跟着伴奏演唱,会束缚演员表演的自由度而显得僵化、少了灵动感。另外,有的节目虽然有伴奏,但多加了不少乐器(包括中西乐器都用上的) ,器乐化成分明显。虽然因此音色更加丰富、有层次感,但是也抹煞了曲艺“轻骑兵”的艺术特质。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增加乐器。对于曲种的伴奏音乐而言,“能增能减”而不至于影响曲种本质艺术特质,是判断伴奏音乐的创新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应该说,无论是哪方面的创新,都不能犯“艺术本体的自我迷失”的错误。

  其三,从观看效果上看,此次展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舞美效果不统一。有的节目是原有晚会上的表演视频,有的则是为了此次演出专门录制的。因此,晚会上的节目,从舞台美术到演员的服饰化妆、音响等,都比较到位,而在家中或排练厅录制的节目,则在这些方面稍逊一筹。从整体上看,一个省的不同节目,在舞美、服装等方面,也未做到相对一致,使得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显得有些凌乱。有的节目镜头拉得太近,一些鼓曲类节目,镜头中只有演员的半身影像,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伴奏乐师的身影。有的演出录像是广场演出,在镜头中,还穿插有观众或者地方景物的镜头,亦与展播的主旨相去甚远。纵观本次展播的节目,北京评书《三国演义·白马坡》 、天津时调《津城美如画》等,在舞美上具有较好的审美效果。

  总之,本次展播整体上让我们看到了由国家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对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成果:曲艺的本质形式和内容以及优秀传统得到了保护和延续。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领下,明年的全国非遗曲艺周优秀节目展播,将会有更好的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