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的故事》的高度、深度、温度、精度
作者:黄中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提炼的高度

  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作品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所以,一般而言,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简洁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件;一个是独特的创意和明晰的主题思想。音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素材和事件的“反映”层面,而应当对“简洁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件”进行“拓展” 。而所谓“独特的创意和明晰的主题思想” ,则是对作品表现对象(素材和事件)进行思维、判断、升华的结晶。新时代的音乐创作,尤其应当从仅仅书写“场上之曲”走向对时代的认知和人类的关怀,从音乐叙事技巧层面转向人类文化与思想的构建。组歌《苗寨的故事》的主创,以见证历史的“在场”姿态,从“一斑”窥“全豹” ,从“个别”到“一般” ,从“特殊”到“普遍” ,从“小视角”到“大情怀” ,对湘西苗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生动素材和感人故事,进行了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通过对作品的聆听、赏析,我联想到这部作品呼应了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记录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古老苗寨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讴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伟大成就,彰显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了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多项得力举措,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得力于这部作品的主创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存在情境及时代特质的有力刻画,对扶贫开发所蕴含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使这部作品凸显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消除贫困、脱贫致富、福荫人民、慈济天下的宏大历史画卷。

  二、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体验的深度

  包括歌曲在内的音乐(文艺)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体化、“主观性”特征,作品的产生往往要经历“物至——心动——情现——乐生”的过程,扶贫开发题材的音乐创作也概莫能外。这要求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既要有对扶贫开发题材的“感性”“主观性”认知,更要有对扶贫开发题材的“理性”“客观性”升华。这也要求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体验。因为“没有理性的感性”不深刻,“没有感性的理性”不感人,在文艺(音乐)创作中,感性与理性,是相互交织、难以绝对分割的。 《苗寨的故事》的主创者,在文艺创作中,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将创作之根深深植入到扶贫开发现实生活之中。从各类媒体所介绍的材料看,这部作品的主创者做到了深入作品表现对象的生活,能从作品表现对象那里挖掘创作“宝藏” ,能将创作者的个体体验融入到作品表现对象的群体意识之中:既能将作品表现对象群体性的意志——脱贫奔小康进行创作者个体性的深切体验;也能将作品表现对象群体性的题材——脱贫奔小康进行创作者个体化的艺术表达。正因为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才有了前文所提到的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才有了对扶贫开发情感的温情表达,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创作者深入扶贫开发现实生活的心血结晶,成为有心之歌、有根之曲,成为感人的艺术佳作。

  三、对扶贫开发群体性情感表达的温度

  音乐是擅长抒情的。中国古代乐论认为,“乐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唯乐不可以为伪” 。这启示从事音乐作品创作者,在从事音乐作品创作的时候,要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唯真、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精神世界认识的崇善、求美问题,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温度,来源于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所产生的真情实感。从对《苗寨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聆听、赏析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创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炽热、多样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作为三个乐章引子的围着火塘唱苗歌的形式,和《洁白的云雾》等歌曲中,体悟到思古之幽情;从《石板小路弯又弯》等歌曲中,体悟到对于贫穷、困苦境况的颤颤悲情;从《千年苗鼓咚咚响》等歌曲中,体悟到不同时期基层民众为摆脱贫困窘况而战天斗地之豪情;从《美丽的小阿妹》等歌曲中,体悟到脱贫致富进程中的甜甜爱情;从《桐子花开》等歌曲中,体悟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戚戚亲情;从《鸟儿飞回来了》 《悬崖上的修路号子》 《黄桃花开一片海》等歌曲中,体悟到人民群众广开思路、门路,聚力扶贫开发的热情;从《春风从田野上吹起》 《快乐的花喜鹊》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等歌曲中,体悟到扶贫开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激情……凡此被这部作品召唤出的情感体悟,均为作品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群体性情感表达的炽热温度所使然,从而使这部作品引起听(观)众的共鸣,获得民众的认可。

  四、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进行艺术表达的精度

  包括音乐作品创作在内的任何艺术作品创作,都要求其创作者,依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依据人民和社会的需求,依据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尽可能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精准地进行艺术表达。在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进行精准艺术表达方面, 《苗寨的故事》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三点突出印象:一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深意的结构布局。整部作品由“云雾深处”“春风吹来”“太阳升起”三个乐章组成,这三个乐章寓意着作品表现对象的过去、当代、未来,使这部作品既有时间层面(历史纵向)的展现,更有空间层面(现实横向)的呈现。作品第二乐章在内容方面的丰盈和时长方面的突出,与相对均衡的第一、第三乐章形成对比,体现出创作者“立足当代、承接历史、面向未来”的深意。二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创意的音乐表现形式。整部作品的17首歌曲,运用了独唱(男声、女声) ,重唱(男女声二重唱) ,齐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与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 ,以及作为三个乐章引子的围着火塘唱苗歌原生形态等丰富多彩的声乐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作品各段落不同的表现内容相互融合、映衬,体现出创作者追求将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创意。三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新意的音乐表现语言。整部作品注重运用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作品的音乐主题,源自于湘西的苗族传统音调(具体源自湘西花垣县麻栗场苗族高腔、苗族平腔、巴代音乐等) 。作品反复使用了湘西苗族民歌的代表性衬词(“嗨咿哦”)。作品采用了浓郁的湘西苗族的原生性民族和声,同时借鉴西方和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文化融入度。作品运用了多种湘西苗族乐器(苗鼓、苗锣、竹柝、银铃,以及用于击节的湘西苗寨河滩的鹅卵石等),增添了音色的表现力……作品创作者在音乐表现语言方面体现出来的新意,使人们能从这部作品中体悟出不同于滇、黔、桂、川、渝、鄂等地苗族音调的、具有独特韵味的湘西苗族传统音调风格,从而从文化层面实现音乐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双重认同。正是作品创作者这些有深意、创意、新意的艺术表达,使人们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评鉴,进而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巨变而惊叹,为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欢呼!

  期待这部作品在交响性、器乐化上再精益求精,更进一步丰富考量,使之臻于完善,更精细地处理乐队与声乐间的关系;更注重在发挥功能性和声的基础上突显民族性、地域性的和声色彩表现,更精心地突显作品的亮点、精彩点、高潮点,努力在“高原”上攀登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