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音画中的扶贫景象
作者:朱依依  来源:中国艺术报

  表现精准扶贫首倡地“首倡之为”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紧紧围绕着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深入展现了精准扶贫开展前后湘西社会的点滴变化。作品平衡了交响的抽象化与叙事的具象性,呈现出一幅具有湖湘特色的音乐画卷。

  《苗寨的故事》是湖南文艺界继承湖湘文艺精神打造的又一力作,再次彰显了潇湘儿女深厚、敏锐的文艺情怀。词作者金沙和曲作者孟勇都是湖南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两人此前已经成功合作了交响组曲《通道转兵组歌》 ,此作曾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受到了多方好评。此次是两位再度合作, 《苗寨的故事》的创作始于2017年12月,完稿于2020年5月中旬。在“三年磨一剑”的过程中,两人多次前往湘西花垣县,也就是“精准扶贫”的始发地,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采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和素材,关注当地扶贫工作的成效和进展,以此作为观察全国扶贫工作成效的聚焦点。两位作者始终把“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创作的圭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力图打造一部“根植于生活沃土”的叙事性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意味着既要围绕当下社会关注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题材,又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与当代音乐语汇紧密结合起来。“大众化”则意味着作品不能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要积极地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 《苗寨的故事》贯穿使用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原始的艺术符号,它们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湘西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对于湖南的观众而言,这些符号再熟悉不过了。将它们集中地呈现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平衡了技术性与大众性,既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苗寨的故事》的叙事紧紧围绕当地人民的生活细节,歌词以“务实”为基准体现出扶贫工作的进展。火塘、石板路、苗鼓、桐子花、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等都是极具湘西苗族特色的符号,而苗歌、苗鼓、劳动号子、喜鹊叫等湘西常见的声音符号不仅是音乐模仿和引用的元素,还直接地体现在分曲的标题和歌词之中,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音画感。此外,留守儿童、电商销售、回乡创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也出现在这部作品中,湘西传统的生活场景与当下社会的新风貌交织在一起,细节描绘中彰显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强调了湘西百姓普通生活的点滴变迁。

  音乐语言之地域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表演模式和人员的多元组合,是《苗寨的故事》在音乐语汇上凸显“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主要手段。合唱组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从《黄河大合唱》到《长征组歌》等优秀作品证明了,合唱组曲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快速而准确地传达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 《苗寨的故事》在合唱组曲的结构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演唱形态,合唱、重唱、齐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独唱、小组唱等形式齐聚一堂,各种形态相互配合、交替,使得组曲的整体结构丰富而具有层次感。三个乐章分别以《围着火塘唱苗歌》 《围着火塘唱新歌》 《围着火塘唱欢歌》三个同音乐主题的无伴奏合唱作为引子,每次出现的歌词则有所变化,“同中有异”统一了整体结构。为了使音乐更加贴近生活, 《苗寨的故事》的曲作者孟勇多次前往十八洞和麻栗场镇与当地老百姓、音乐传承人同吃同住,寻找当地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在与麻栗场镇苗族高腔民间传承人的接触过程中,他了解到当地苗族高腔和平腔的曲调,在深入分析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结构和律动之后,作曲家引申发展出一个具有湘西苗族风味的徵调式音乐主题,作为核心素材贯穿全曲,湘西民间音乐由此焕发出新姿。

  此外,作曲家还将诸多湘西地区常见的少数民族乐器引入到管弦乐队。在第十曲《鸟儿飞回来了》和第十二曲《美丽的小阿妹》中,湘西妇女特有的银饰被当成打击乐器,第十一曲《外婆的木板房》则将竹筒和鹅卵石加入进来,第十五曲《快乐的花喜鹊》把苗鼓、苗锣、竹柝、竹筒组合而成的湘西特色打击乐合奏作为打击乐声部的主角。这些乐器的加入提高了作品的新颖度,“活化”了传统管弦乐队的打击乐音色模式,使得湘西风情“活灵活现” 。此外,将“衬词”提升为重要的音乐结构元素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湘西音乐中常见的衬词频繁出现,不同的衬词在不同旋律的指引下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形成了语音化的主题。引入湘西地区的生活器物、特色乐器以及特殊音响无疑是作曲家建构“亲民性”的手段,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元素被编织进音乐作品,实现了艺术音乐与生活音响的融会,普通生活的趣味得以艺术化呈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这场演出不仅有国内高水准的职业音乐家和乐队参与,还汇聚了本地九个合唱团联合组成合唱声部,包括湖南知青艺术团、湖南省老干部大学合唱团、长沙市直机关星辰合唱团、红枫童声合唱团等,他们多数是业余的合唱团体。同时,来自湘西的苗家人组合、湘西“苗歌王”蝶当久也作为主演参与其中。庞大的表演团队集结了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士,演出团队的多元性也彰显了此次活动的“群众性” ,普通百姓、湘西群众可谓真正地参与到了大型文艺项目制作之中,这对于城市文化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系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