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阳节到敬老节演变的内在逻辑
栏目:发言摘登
作者:郑土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地方逐渐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2006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的这种“赋值” ,是符合其本身的内在逻辑的。

  首先,它切合了传统节日系统的“现代转化”需要。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到了今天,已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现代转化” 。其中,有些传统节日变化相对较小,如春节、清明、七月半、冬至等;有的则因失去大部分功能,故变化较大,如七夕、重阳节。

  尽管传统节日自身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是民众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能给予适当的倡导、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现代转化”的进度。近些年来,全社会在重阳节期间举行的各种类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该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基于我国悠久的农耕生产方式、根深蒂固的宗法家族制度以及深入人心的儒家忠孝伦理。但为什么传统节日中没有专门的“敬老节” ?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尊老敬老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在365天的每一天,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无需专门立节予以强调。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宗法家族制度的解体,熟人社会慢慢成为了“无缘社会” ;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近一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尊老敬老传统的淡化,不孝、欺老、“啃老”现象时有发生;而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该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因此在这个时候以“敬老节”的形式强调尊老敬老,无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这也是由于对于重阳节祈寿元素的挖掘和强化。重阳节的起源虽然有多种说法,其最初的功能可能是禳灾辟邪,但不可否认重阳节从它产生之初就包含了祈寿、求健康的元素,如曹丕《与钟繇书》中所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民间的观念中:“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辟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 ”因为“九”与“久”谐音,故寓意长寿。事实上重阳节的许多民俗活动都与健康长寿相关,如登高本意有信仰的内涵,但客观上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茱萸是一味中药,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如《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菊花具有平肝明目、清热祛风之效,用其酿制的酒有保健功效,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葛洪《西京杂记》中有菊花酒酿制的最早记载:“菊华(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名菊花酒。 ”古人把菊花酒视为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饱含着益寿延年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因此,从重阳节逐渐过渡到“敬老节” ,既是传统节日自我调适的内在需要,也是因为重阳节本身包含丰富的祈寿、求健康的元素,其演变符合传统节日“现代转化”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具有合理性;这种演变,既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容易被民众所接受。

郑土有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