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美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记著名词作家、音乐理论家魏德泮
栏目:名家
作者:陈侣白  来源:中国艺术报

  魏德泮是当代歌坛的典型人物,日前首发的《歌词创作教程》就是他的丰硕成果。

  出生于福建建瓯的魏德泮,是个十分认真、勤奋的人。在从艺的道路上,他从默默无闻的起点发奋图强,坚持奋斗近50年,直到功成名就,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他先是从师范学校毕业; 1979年,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中文函授班,读了5年,被评为优秀函授生,以优异成绩毕业;1998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并结业。工作上,他先后担任小学教师、中学的音乐和语文教师、建瓯市委宣传部干部,以及建瓯市文联副主席、主席; 1999年起,担任福建省音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 2010年,退休后到北京定居。他是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词作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中国音协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词刊》编委。

  魏德泮在一个教师家庭中长大。1973年,他开始创作歌词。当时,我以先行者的责任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辅导,从此结成“忘年交” (今年我95岁、他73岁,相差22岁) 。他尊我为师,说我是带他走上歌词创作的引路人。数十载,我们亦师亦友。其实,如今他的歌词作品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 3首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此外,他还曾接受过词坛名家乔羽、晓光、阎肃、张藜等人的艺术指导。他深知自己与歌词有缘,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有感恩和推己及人之心,所以,他在担任福建省音协领导期间,注意邀请福建省内外名家开讲座,发现、培养新人。及至退休后,他仍然对后辈作者给予大力辅导。

  德泮是一位学术型的艺术家,既从事创作又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的歌词作品驰誉全国,而且在音乐理论上卓有建树。多年来,国内歌词创作队伍兴旺,歌词理论则是薄弱环节,因此乔羽曾指出,歌词界缺乏“理性的光芒” 。德泮有心改变这种现象,身体力行,于20年中推出3部专著,层层递进,为歌词理论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

  其实,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注意总结自己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努力积累有关资料,深入进行思考。1993年,他出版了《歌词例话》 ,著名词作家石祥在序言中说,这部书是“在创作歌词的同时,结合新时期歌词作品的典型实例,悉心研究的丰硕成果” 。尤其是,书中“歌词语言变形22种方法”的阐述和例释新颖实用,让许多读者受益很大,这是德泮初试牛刀的可喜收获。

  乔羽德高望重,许多人撰文推崇他的创作成就,但深度都还不够。德泮熟读乔羽著作、多次采访,深入思考后,在2006年出版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歌词作家论《乔羽论》 。乔羽本人审阅书稿后,对德泮说:“你这个作品,我认为写得很好。这等于是你借着我这个题目写了一部艺术论。这是你的艺术观点,你发挥你的,我算是一个题材,你在这里发挥就是啦。这是一个很完整的艺术论,表达了你在音乐文学上的很完整的观点。因此,我觉得写得很好。 ”著名词作家晓光在《乔羽论》的序言中说:“我们的歌词事业是长远的事业,需要有更多像德泮这样既从事歌词创作又善于理论总结的两面手,用理性之光照亮中国的歌词之路。 ”

  之后,宏图在胸的德泮继续撰写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歌词美学》 。2012年春,这部有创新、有分量、有深度的歌词理论著作出版了。乔羽在序言(写于2011年)中说:“1993年,我为《中国歌海论丛》所写的序言中曾向歌词界提出要‘写一部歌词美学专著’ ,并希望这部著作应该‘写得可读,让读者浮想联翩,兴味盎然’ ,能‘启发人的悟性’ 。在18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终于问世,填补了当代中国歌词理论的一个空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歌词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晓光说:“ 《歌词美学》的出版是个大好事,无论对当代还是后人都有作用。在歌词创作十分活跃的今天,更加需要《歌词美学》这样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阎肃说:“我认为作者写这本书很下功夫,很吃功夫,很见功夫。所谓很下功夫,是说他写得很认真,花了很长时间;很吃功夫,是说美学研究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行,不是谁想做就做得了的;很见功夫,是说他确实做到了把歌词中的美挖掘出来给大家看。这书里面有写我的例子,我作为作者未必悟到作品的内涵,他却给指出来了。 ”

  此后,德泮以这3部书作为教材,应邀在四川音乐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许多地方举办歌词创作讲座,先后被聘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影响最大的是2019年2月,他被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来自全军的音乐创作与制作培训班学员讲授《歌词创作》 ,很受学员欢迎。为了统一讲座的内容和风格,德泮还专门撰写了《歌词创作教程》 ,汇集他3部理论专著的精华,奉献给歌词界以至文学界、音乐界的广大朋友。

  除了这3部专著,德泮还发表了不少歌词评论文章,都有一定的分量。尤其是推崇晓光、阎肃、张藜3位名家歌词艺术特色的《香茶荔汁八宝粥》 ,比拟很形象、分析很准确。他还写了《素雅如玉浑圆似珠》对我的歌词风格进行分析,我感到这8个字真是“搔着了痒处” 。知我者,德泮也。

  (作者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原荣誉委员、福建省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