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摘登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曾庆瑞  北京评协顾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北京城在发展的历史里沉淀下来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城市形象和地标性的特征, 60多年的电视剧发展过程中,人们集中很多精力来记录和书写北京人生活在胡同和四合院里的人物故事场景,可以说不胜枚举。四合院和胡同里面充满了北京的物件、北京的建筑、北京人、北京话、北京文化,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进入整个国民的共同记忆。可以说这些作品中也有开阔一些的,努力想把胡同和四合院跟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联系起来,然而大量的作品缺乏大的格局、大的气派、高的境界,要么局限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要么就是小小的悲欢,尤其是这几年陷入了伪现实题材。我们现在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仅仅局限于胡同和四合院是不够的,我呼吁要从胡同、四合院走出来,走到新时代大北京更广阔的天地,关注北京城的崭新模样,还有生活于此的崭新的北京人,以及这些人所代表和体现的北京精神。当然,我们的文艺评论界,要为电视剧人的成功转身、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张智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从《大宅门》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正阳门下小女人》 ,还有《创业时代》等,它们有一条共同的主线:体现出北京人的创业精神。不同时期的电视剧展现了北京城市形象的不断发展。北京是国际大都市,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北京是开放性的,具有大格局、大气度,从城市形象来看,这些电视剧表现得非常有力量,对城市形象进行了很好地塑造,把城市文化艺术的凝聚力也充分展示出来,从一个方面表现了文化自信。

城市形象的塑造跟传播密切相关。这些电视剧把主流价值观表现得非常充分,有时代的色彩,在这里城市形象最主要的还是城市人的形象,把人的价值观和创业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北京创作的影视剧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探索当中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但主流价值观跟创业精神和人文精神表现得很充分。

  孙立军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影协副主席

  动画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动画首先是孩子喜欢,成人也热爱,比如说《哪吒之魔童降世》进入中国电影票房前三名,从另一方面来说,动画漫画产业的发展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活力,对城市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动画对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的城市定位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动画是一门艺术, 《大闹天宫》 《三个和尚》 《雪孩子》等早期的中国动画在世界上影响广泛,近些年由于市场化、唯票房论和唯收视率论,很多动画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审美功能被削弱了,更多地强调其娱乐功能。动画看起来好像是给孩子和年轻人娱乐的,实际上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从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培养他们真善美的意识,北京理所当然在这方面应该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在传播功能方面,动画漫画也应该上升一个高度。中国的动画不仅要想办法赚取国外的票房,更应该看到中国动画传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只有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能知道怎么用我们时尚的动画载体传播中华文化,最后做到文化自强。

  王放放  北京影协理事、北京青联委员、北京光影四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剧、导演

  互联网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改变是巨大的,影视作品在互联网时代是最无限接近于观众的,一个作品出来之后通过弹幕和各种评论方式就知道观众对哪一段感兴趣。现在的影视创作,包括编剧、导演以及影视艺术家在内,在创作中并没有占主导地位,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作品会写成那样,格局非常小,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力量。资本考虑的就是赚钱,观众的反映和喜好可以非常清晰地到达制片人手里。举个例子,比如某个明星不是大众都喜欢的,但网上确实会有些人喜欢,资本就要利用网上喜欢的这些人形成一种互动,通过策划影视剧让他们火,明星背后有资本,资本再从中谋取利益。特别是当下古装戏盛行,古装戏演员的表演难度远低于现实题材,现实题材演得像观众才会认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古装戏,就是产业的需要。这些写古装剧的编剧也没法去写现实剧,写现实生活的编剧是需要生活锤炼的,生活不是你在家里蹲着闭门造车就可以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