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树梅花一放翁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在我小时候,所有的文学和艺术创作背后都是大人物,他们创作出来的都是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感情、伟大的审美,以及伟大的一切。那时,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会有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的互联网文学,会有人人都可以发布的自媒体,会有“弹幕”这样的评论,会有作者根据读者实时评论而改动作品的文学创作。所以,文学艺术确实在“下移” ——由原来的精英的创作、欣赏变成了大众的创作、欣赏,“下移”可以拓宽视野和情感。

  全媒体可能让文学和艺术失去纯粹性、想象力和抽象的能力。中国人的审美是趋向于留白的,所以文学艺术的审美都要留白,留白的部分就是想象的空间,现在全媒体的问题是把所有的白都给填满了,填满就意味着表现力的加强吗?有的时候还真不是,甚至还把表现力弱化了,因为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怎样在全媒体时代,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文学艺术属于精英的时候,自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以载道”的道德追求和价值感,但是现在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这样的属性就会下降,会不会就变成一种纯粹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个人价值观的宣泄。

  媒体可以全,但个人的心灵必须独特,就如同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所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创作在全媒体时代
何冀平(中国文联全委、中国剧协理事)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势在必行,对文学艺术,尤其电影、电视产生极大影响,如何看待全媒体对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我作为一个同时兼顾影、视、舞台、文学的综合创作人,要适应新潮流,善用全媒体对文学艺术拓展的有利因素,知晓全媒体对艺术文学创作的不利影响,知晓应该如何顺时而行。

  创作者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作为一个艺术文学的创作者,身处的位置肩负重任,要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适应新时代并为其提供精神力量的创作者。

全媒体时代下的澳门文学发展
吕志鹏(中国作协会员、澳门文化工作者)

  经济的急速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手捧一本书,呷上半杯茶,浮生偷闲生活已不是什么小资风情,而是已经切切实实地落到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手机、电脑、电影、电子游戏、电视剧、脸书、微信,一些我们已熟知的生活模式不管如何都在瓦解着过去吸取知识的模式。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在纸本上阅读?要知道这并不代表着文学的衰落,反而是文学传播形式的调整,这正像当年人类的文学由语言传播转为文字传播一样,以后的创作者与全媒体不可能不发生关系,这亦是新一代的作家必须经历的一个台阶。

我们的时代还有许多故事,等待述说
杨渡(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作家)

  现代化主要有两大特征:工业化和都市化。如果一百年的时间,人口慢慢向都市集中,一个现代化都市或许来得及建设。但在十几二十年内,人口两倍三倍暴增,都市的交通、医疗、教育、住宅乃至食物供应等,怎么可能负荷?上世纪80年代台北市的交通堵塞、医疗纠纷、房地产泡沫、社会冲突等,都源自于此。

  然而,也正是透过写作的反省,我找到了救赎的力量。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目睹且切肤地感受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之痛。这一过程中,人性的变化如此细致,人心的疼痛如此幽微,价值的扭曲如此剧烈,人口的迁徙如此庞大,社会的结构如此巨变,都市的建设如此快速,旧的已经消逝,新的不断演化。

全媒体时代澳门文学传播的基本情况
陆奥雷(澳门创作人、澳门笔会理事)

  文学与传播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吸引别人读一本好书,往往是一本好书生成以后、一个好作者出现以后,需要及时处理的事情。我们很难用阅读来推广阅读,不可能要求不看文字的人看你用文字和文学的方式来进行的任何宣传。要推广写作和文学,最需要的始终是跨界的、切合时代的方式。只有把那些不看书的人吸引进来,文学的刻板印象才能逐渐被打破。

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和艺术
周晓晗(喜马拉雅副总裁、总编辑)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将文学的创作碎片化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并不够全面。并不是互联网技术将文学的创作碎片化,而是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一部分没有办法深度阅读、持久阅读的读者,转向碎片化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阅读习惯。当下好的文学创作生产和所有的商品一样,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不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大于求。这样的环境,也要求文学的创作者生产者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文艺发展与创新
龚刚(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教授)

  自从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以来,中国现代新诗已经度过了百岁生日。100年来走过的路,是崎岖坎坷的,也是成果辉煌的。一代代新诗人筚路蓝缕,不懈探索,使现代诗在古老的中华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我们敬仰前辈们的努力,从他们的诗艺中汲取营养。同时,我们也在反思中国现代诗面临的困境。100年过去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代诗尚未足够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依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尤其是在当代,网络诗歌繁盛,几乎人人可以写诗,也导致诗作良莠不齐,诗艺和立意均出现了各种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从古今中外的诗论里寻求理论支撑,从以七剑诗群为主的诗歌创作中寻求实践支撑,提出了新性灵主义诗学。

当下生态与未来面向:香港艺发局的角色定位与艺术推展策略
周蕙心(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于1995年成立,是政府制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政策的法定机构。艺发局的角色包括资助、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策划活动等。

  艺发局致力扶植具潜质的艺团,除了给予一、二、三年度资助支持其运作的活动经费外,今年更新设独立平台“优秀艺团计划” ,通过五年资助,进一步培养本地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卓越成长。本局亦设有计划资助,让艺术家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计划。近年,我们的艺术家在海外交流的机会大增,政府亦随之大力支持本局的文化交流资助,让更多艺术家走出去。为联结社会各界,鼓励民间参与,本局特别成立配对资助计划,吸引更多企业赞助及私人捐款,以最高“一比一倍半”的捐助比例资助艺团,期望进一步促进艺术发展。

全媒体时代的连环画创作
李晨(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画家)

  在全媒体时代,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机会都是均等的,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进行自我更新或者替换,都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的,连环画也不例外。全媒体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也带来了淹没在艺术多元化的汪洋大海中的风险。因此,如何利用好新的传播方式,如何在时代大潮中站稳脚跟,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至关重要的。

游移的边界:全媒体时代澳门文学的跨域传播
袁绍珊(中国作协会员、澳门笔会理事)

  澳门文学的独特之处,不是提供一个边缘位置去反观中国文学史这个中心;它是一个多元文化冲击而成的三角洲——我们立足其上,得以清楚看见大陆及港台文学的风向水流,如何碰撞、汇总、融合,沉淀出肥沃的创作土壤。

  澳门文学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纯文学可以达致极致。稿费低、零版税、图书市场小、缺乏发行通路,让全职写作变成天方夜谭;但正因为没有销售压力,更让以个人或社团名义向政府申请资助的独立出版十分盛行,言论相对自由,澳门作家有绝佳的条件和视角,用最不考虑市场的纯文学方式,触及华文作家较少关注的主题。

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联盟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201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是创新发展的源头。大湾区需求互补,推进产业资源共享,推动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设计联盟,推动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

  艺术设计引领创新发展,我们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专家观点以发言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