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成为大众艺术,北京琴书才有希望
栏目:名家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学曾之子、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会长关少曾(左二),关学曾弟子崔维克(左一)、胡运龙(右一)与关晓彤(右二)合影 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供图

  “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中,最着急的就是北京琴书的传承和发展。 ”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儿子关少曾2009年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如此写道。此时,关学曾已离世三周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关学曾和吴长宝合作,改造了单琴大鼓的行腔标准,引入板式变化,形成表演体系,创立了北京琴书这一曲艺形式,成为公认的北京琴书艺术大师。然而在他离世时,北京琴书的传承与发展却成了“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关少曾写道,曲艺“不能自我消磨,需要一个振作的过程,好的艺术总会有观众,好玩意儿也一定会有它的市场,关键是要看到并把握住历史的机遇” 。

  也就是在这一年,“以传承和弘扬北京琴书为己任”的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如今,十年过去了,研究会为北京琴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6月22日,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中国曲协、北京曲协相关负责人,部分老艺术家及关学曾的亲友、弟子等参加了大会。

  “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一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关学曾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话好好说》的配唱《赔电脑》曾轰动一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北京琴书。如今,学唱北京琴书的孩子也慢慢多了起来。

  而对于北京琴书的传承教学,研究会有着它独特的思路——目前,研究会在多所学校以社团、课本课程的形式开设北京琴书课程,还被纳入国家“十三五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课程体系,使北京琴书的传承步入系统教育的轨道。

  “北京琴书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会几个唱段和教教唱唱。 ”说起研究会对北京琴书的传承思路,现任研究会会长关少曾谈道,要与时代同行,要在很多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是关学曾先生北京琴书艺术的生命和精髓” 。

  根据这一思路,研究会围绕着北京琴书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据关学曾弟子、北京琴书研究会秘书长崔维克介绍,十年来,研究会对关学曾的文稿、唱词手稿、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和寻访调研工作。与此同时,研究会遵循“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作、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题创作”的原则,创作了各类题材的北京琴书作品110多段,数量可观。

  崔维克是关学曾的关门弟子,从少年时期便热爱曲艺,对北京琴书尤为喜爱。拜关学曾为师以后,面对传承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他为北京琴书的普及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崔维克告诉记者,对关学曾的崇敬和对北京琴书的热爱,是他将满腔热情投入北京琴书传承工作的原动力。据介绍,由崔维克所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北京琴书》卷、 《学唱北京琴书》两部书的出版,以及未来还将出版的《北京琴书作品集》 ,为推广普及北京琴书艺术、规范系统地开展传承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只有当北京琴书成为大众艺术,而不是孤芳自赏、沾沾自喜的小众陶醉的时候,北京琴书艺术的繁荣与振兴才有希望,这不仅是北京琴书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鼓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说起研究会的未来规划,关少曾表示,未来将通过适当的形式,提高北京琴书传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适时举办表演及创作高级研修培训班,以此为基础培养师资力量,吸引更多爱好者以及有志于从事北京琴书传承的人士参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组织筹备“关学曾杯青少年鼓曲大赛” ,为振兴北京琴书和鼓曲艺术助力。

  在纪念大会的结尾,来自育文快乐语言训练机构、年仅6岁的刘钘小朋友为嘉宾献上了一段北京琴书《长寿村》 ,有腔有调、韵味十足,现场嘉宾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了这带有“传承”象征意味的时刻。

  特写

关晓彤:为爷爷拍部关于北京琴书的电视剧

  “爷爷陪伴了我的童年,北京琴书滋养了我童年的生活。我喜欢北京琴书,更想念爷爷。爷爷去世十三年了,北京琴书研究会成立也有十周年了,今后我们应该将北京琴书传承下去,继承爷爷的事业。 ”青年演员关晓彤回忆起她的爷爷、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深情地说,“如果说今天的我有任何进步,我觉得都是爷爷一直在护佑着我” 。

  在6月22日举办的“关学曾北京琴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关晓彤与关学曾众亲友、弟子等参加了纪念大会。

  说起关学曾,关晓彤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爷爷带着自己到处玩儿的场景:“他带着我玩各种游戏,也会带着我去逛公园、到处遛弯。小时候我很喜欢养兔子,爷爷就给我买兔子让我养。爷爷还给我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

  而跟随爷爷长大的关晓彤潜移默化地继承了爷爷认真专注的性格。“我觉得自己最像爷爷的地方在于会去专注地做事情。我在片场写作业,爷爷也会在很吵的环境下特别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我爸觉得这一点我跟爷爷很像。 ”关晓彤告诉记者。

  “我生长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女孩,无论身处祖国各地还是天涯海角,我都热爱北京,热爱北京的文化。每当听到熟悉的北京琴书的旋律,都觉得自己肩上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说起爷爷的北京琴书,关晓彤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继承爷爷的事业,但依然会支持北京琴书的发展,她打算在不久的将来为爷爷拍一部关于北京琴书的电视剧,来纪念爷爷对她的护佑,纪念爷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老北京文化的奉献精神。

  “民族文化是根,是初心,是血脉,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基石,是未来岁月前行的力量源泉。 ”关晓彤表示。

扫一扫浏览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