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泥土气息、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农村喜剧
——第23届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品《桃花烟雨》的启示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蒋祖烜  来源:中国艺术报

  湖南省剧作家曹宪成新编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 ,日前获得第23届曹禺剧本奖。这是宪成个人的光荣,也是湖南文艺创作的新收获。40多年来,宪成坚守戏剧创作园地,先后获得过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湖南省内外各种奖项,特别是巴陵戏《弃花翎》和歌剧《巫山神女》为湖南当代戏剧史写下精彩章节。

  宪成是湖南省著名剧作家,他创作的经历和风格是大众的,也是独特的。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站在历史的瞭望台上,对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进行审视和思考。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尽力在人物的精气神方面苦下工夫,折射人性的大美,把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高度关注,得以精神的享受和熏陶。他的作品风格总是那么含蓄、质朴,又热烈、深情。他的剧情设置有时跌宕离奇,有时又静水流深,看似平和中蕴含着强烈与炽热。他对平常百姓日常生活的描述,透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花鼓戏《桃花烟雨》的创作特点一如既往。 《桃花烟雨》以浓烈的泥土气息、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为观众呈现了一台接地气、很草根的农村生活喜剧,将“精准扶贫”这一时代题材通过高度艺术化、戏曲化的精心营构,处理得既有诗化的意向表达又有妙趣横生的性格冲突,生动演绎了担当有为的湘西农民石青峰、务实真干的扶贫队长隆富平,以及不断蜕变、自我超越的农村妇女龙伲珍等人物形象。

  从宪成艺术创作的经历,特别是《桃花烟雨》剧本创作的成功,给艺术创作带来许多启示。

  一是要紧跟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当前我国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文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不能回避脱贫攻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湖南省在脱贫攻坚题材领域的文艺创作所取得的成绩,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影片《十八洞村》 、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 ,都是反映脱贫攻坚的文艺精品。如今,宪成的《桃花烟雨》又获得国家级文艺大奖,再次说明文艺创作与时代同行的规律。

  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真正反映人民生活、体现人民疾苦的文艺,才能为人民所喜爱,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脱离了现实,背离了群众,作品变成“作秀” ,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湖南省知名编剧如盛和煜、刘和平、陈亚先等的作品大都是这样,在对平常百姓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展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让人过目不忘。

  三是要有精品意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仍是当前文艺创作现状的写照。要实现质量的提升、 “高峰”的突破,就必须有精品意识。宪成创作的《桃花烟雨》 、株洲市推出的民族歌剧《英·雄》 ,都是花费大量时间,数易其稿、反复打磨,方才出“戏” 。不“磨” ,就做不到高度艺术化;不“磨” ,哪会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和矛盾冲突?所谓“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敢当” ,生动描述了这一道理。

  四是要彰显地方特色。如果不创造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剧本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把“北方的故事”安到“南方的人物”身上,就会造成故事失实、细节失真。身边人、身边事,富有地方特色,往往更接地气,更能感染人。宪成擅长写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发展和变化。 《桃花烟雨》是他在湘西采风时,一时灵感来临而创作的,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湘西全景风情画。他是在湘西当地反复比较、观察、分析与体验中,把人写“活”了,把事写“清”了,把山水写“灵动”了,把风情写“通透”了。

  湖南既有特别丰富的戏剧文学题材,又诞生过如田汉、欧阳予倩等一批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笔者衷心地期待,在新的时代里涌现出更多新的作家作品。

  (作者系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