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嫁”到中国之后
——写在国话版《玩偶之家》复排上演之际
栏目:品味
作者:张浩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话版《玩偶之家》剧照 王昊宸 摄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无疑是易卜生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深刻地被她影响,也没有任何一个戏剧角色像她一样纵贯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舞台之上。五四运动时期,娜拉就被奉为“敲锣打鼓”引进的时代偶像,许多戏剧团体和学生剧社都演出过《玩偶之家》 。曹禺先生就曾经先后在南开新剧团和清华大学剧社两次扮演过娜拉。1935年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演出《玩偶之家》的浪潮,被称为“娜拉年”现象。当时的上海《申报》在《娜拉大走鸿运》一文中称,仅在这一年之内各地上演的《玩偶之家》就有“六千数十起” 。虽然《玩偶之家》在中国演出的历史已近百年,也有非常多经典的演出版本,然而,娜拉真正“嫁”到中国来,也就是该剧第一次本土化改编,是1998年由原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吴晓江执导的《玩偶之家》 ,该剧可以算是娜拉在中国舞台本土化的一次飞跃。

  国话版《玩偶之家》最大的一个变化就在于改动了原著的人物身份设定,在传统的婚姻和两性矛盾之外,展现了语言、文化等不同角度之间的东西方差异。故事的时代背景由19世纪的挪威变为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原著中所有人名全部中国化,娜拉则由外国演员来出演,导演坚持使用了中文和英语双语演出。这一系列设定的改编,都表明了创作者试图让《玩偶之家》中国化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在该剧创作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与外界交流不充分,导致在急于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热播的《北京人在纽约》 《不见不散》等影视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这种现象,吴晓江导演在创作时考虑到了这一社会问题。他曾说当时“地球村”的感觉已经很强烈了,中国似乎和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容易,然而当语言等其他客观条件不存在障碍之时,真正的障碍也就是文化上的障碍就凸显出来了。

  娜拉远嫁重洋,来到了中国,支撑她的唯一动力就是她对丈夫韩尔茂的爱情,为此她心甘情愿地去了解并接受差异巨大的中国文化,她学做中国菜,还学习京剧,没有怨言,甘之如饴,就是为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媳妇。生活习惯或者生活技能还较好适应,风土人情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可以慢慢接受。然而韩尔茂虽是留学归来,但骨子里仍然充满着中式的传统家庭观念,娜拉逐渐发现她无法从内心接受自己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价值理念。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存在于每一个跨国婚姻的家庭之中,虽然本剧中娜拉与满口“仁义道德”的韩尔茂之间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文化隔阂的问题却一直延续至当下。在该剧中,导演还巧妙地运用“霸王别姬”的中国典故来对比反衬娜拉的个人命运。在剧中每一幕开场前,都会由京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选段,当娜拉大段独白之时,虞姬也相应地进行肢体表演。虞姬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下的女性,是旧道德的楷模,然而站在舞台中央的娜拉是有着西方价值观的个体,是新时代的女性。全剧最核心的矛盾通过娜拉与虞姬做出了鲜明对比。

  其实文化的隔阂不仅仅表现在最终的舞台呈现上,在排演的过程中,扮演娜拉的外国演员就已经对角色“自行带入” ,进行了一场文化“抵触”了。在排演的过程中,她对许多导演“中国化”的设计都摸不着头脑,排练过程中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别人送礼时,自己要假装推辞?为什么春节有这么多奇怪的讲究?为什么自己只能在家里面相夫教子,而不能出去“抛头露面” ?这一个个“为什么” ,不仅真实体现了剧中娜拉这一角色的文化隔阂感,更直接地反映了导演把剧作本土化之后的有益之处。虽然娜拉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消除这种文化隔阂,但这种隔阂的存在反而在客观上进一步使娜拉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加真实可信。在最终的舞台呈现中,娜拉的文化隔阂感从排练延续到了演出之中,与其他中国演员的表演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而正是这种疏离感,再加上导演对一些台词的刻意调整,使得国话版《玩偶之家》具备了一定喜剧元素。

  1998年该剧一经首演便引起广泛关注,场场爆满,成为世纪之交的小剧场经典剧目。该剧也是中国唯一一部被挪威易卜生纪念馆收藏并展出资料的剧目。时隔21年,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集结原班人马重新复排此剧,在原有的思考之外,也展开了新的探索。

  相较于二十多年前,世界各地早已变得越来越“近”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变得非常便捷且频繁。中国人的英语平均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那么在语言这一交流的基础门槛不复存在之时,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差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此外,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这二十多年间创造了奇迹,企业的数量则呈现井喷之势,而有企业就有职场,有职场就会有竞争,而在这种竞争之中,女性无疑要付出更多努力。国话版《玩偶之家》的设定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而且是通过科洛泰要挟职位的这条线索,折射了当代职场竞争的现象。可以说,经典作品的思辨意义是永恒的,但是其思考的内涵和价值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使命所在。

  (作者系国话版《玩偶之家》制作统筹)

  新闻链接

国话复排小剧场话剧经典之作《玩偶之家》

  本报讯(记者 张悦) 5月23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经典复排话剧《玩偶之家》在京首演。国话版《玩偶之家》首演于1998年,此番复排,李建义、韩童生、赵小川、贾妮四位“老戏骨”悉数回归,搭档塞尔维亚女演员米拉,展现了“洋媳妇”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诠释了反思人性虚伪自私、重新认识自我的永恒思想魅力。

  国话版《玩偶之家》由吴晓江改编并执导, “一个多世纪前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着重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它与我们的时代已然相互关照和陪伴。 ”吴晓江表示。剧中娜拉的扮演者米拉虽然与演丈夫韩尔茂的李建义相差近30岁,但演起对手戏来毫不怯场,极具个性。为了复排《玩偶之家》 ,李建义推掉了4部影视剧的邀约,努力找回21年前的状态。韩童生饰演科洛泰,十分松弛和幽默,他与剧中娜拉之间的对手戏蹩脚的中英文混杂引发了诸多笑点,而与年轻时的恋人的情感纠葛更是让人揪心。戏中人物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都为这出经典作品增添了诸多喜剧色彩。

  据悉,该剧将会持续在国话先锋剧场上演至6月2日。

扫一扫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