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歌剧抒发《英·雄》壮阔情怀
栏目:聚焦中国民族歌剧
作者:游暐之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歌剧《英·雄》剧照

  缪伯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共产党员;何孟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龙华二十四烈士一员。仿佛冥冥之中的天意,这一“英”一“雄” ,不仅是情深意长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先后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歌剧《英·雄》 ,正是根据缪伯英、何孟雄的生平事迹而创作。歌剧《英·雄》的艺术目标定位于“史诗、壮阔” ,力求从个性事件当中展现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歌剧《英·雄》并没有局限在“剧”的概念中,而是以历史的视野,以“散文诗”的笔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人物传记样式。全剧整体气质似一首颇有中国古诗词韵味的赞美诗,通过“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个“乐章” (幕) ,让观众在歌唱、音乐和变换丰富的舞台画面中,走近这一对“英雄” 。

  “时空”是这部剧中非常关键的元素,现实与虚拟,过去与现代,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不同时空既可以合唱旁白展现,也可以通过角色表演实现。歌剧开场的序,是一首原生态风格的唱段,由乐池中的合唱队员及女声领唱完成,“要上高山那就莫怕风,要下大海呀就莫怕龙,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红” ,这段具有比兴意味的歌词,正是这部歌剧的“文学动机” ,它既是对“英雄”夫妻革命追求的昭示,也是对“英雄”所要面临的血雨腥风的预示,更是对他们坚定信仰、不屈不挠精神的歌颂。本剧虽名为《英·雄》 ,但在戏剧表现上更侧重于缪伯英,以纪传体方式,从缪伯英进入北大求学与何孟雄一见钟情开始,选取了其人生和革命历程中几个重要的片段加以展开。在人物塑造上,较好地把握住了缪伯英的人物特征,比如缪伯英泼辣、大胆、决断的性格,比如其喜欢打赤脚、喜欢喝烧酒的习惯等,并将这种生活化的个性特征与戏剧事件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可亲可信。

  歌剧《英·雄》的音乐有非常浓郁的湖南韵味,运用了大量的湘东民歌、花鼓戏的元素,在交响乐队中加入了能够体现花鼓戏特点的民族乐器,如大筒、唢呐,以及花鼓戏专用的一些打击乐器。人物的音乐形象也比较鲜明,特别是缪伯英的音乐主题悠扬婉转,可记忆性很强。剧中的合唱部分也令人印象深刻,有力度、有劲道,非常激越雄浑,又不乏动听的旋律。

  舞美大气、恢宏,与多媒体结合后富有视觉冲击力,左右两个巨型转台组合的设计不仅有特点,也很实用,通过不同角度的变化,可以体现校园、家园、乡村、工厂、城墙、监狱等等不同场景,营造出多维时空并置的戏剧架构。

  《英·雄》从首演至今,大大小小的修改有十几处,整体呈现也更加流畅、简洁。日前开展的五场演出,所有演员全部来自株洲戏剧传承中心,两位主演分别由青年演员刘洺君、毋帅斌担纲。此前王丽达、王传亮塑造的缪伯英、何孟雄人物形象,已经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而深入人心。这些年轻演员会有怎样的表现?进剧场前笔者还是心存疑虑的。但是,现场结果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不仅完成度高,而且情绪饱满、情感充沛,称得上后生可畏,刘洺君尤其表现出色。由此看出,株洲戏剧传承中心在歌剧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潜力上也后劲十足。

  如今, 《英·雄》的演出团队已整装奔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也是这对“英·雄”夫妻最终献出生命之地。5月17日,《英·雄》剧组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告慰先烈英灵。这对“英·雄”夫妻曾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却在他们牺牲之后下落不明…… “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信仰,也是“英·雄”二人的追求。

  截至目前,这部只有“两岁”不到的新作,包括全舞台版演出和下基层的惠民小版演出在内,累计演出近200场。上海之行结束后,歌剧《英·雄》还将开启新一轮的演出,预计今年全舞台版演出场次将会超过100场。一部剧做出来就是要不断地演,这不仅是院团实现经济效益的需求,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英·雄》这样的革命红色题材剧,它带给我们的,除了艺术上的享受,更能给予当代人信仰与追求的深刻启迪。

  (作者系《歌剧》杂志主编)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