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道无疆”体现正大气象

康伟(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

  “大道”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核心的命题,是带有根本性的、终极性的命题,关乎天、地、人的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从剧名来看,“大道无疆”体现了创作者至高至纯的审美追求、艺术追求。该剧从新宁铁路这样一条具体的“道”来出发,实现了艺术的彰显,体现了艺术之道、戏剧之道和历史之道,在“大道”层面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我用三个“好”概括观剧后的印象:一是讲了好故事,二是创造了一个好剧,三是创造了好的艺术生产机制。宣传册上“大道无疆”这几个字是李仁义先生的手笔。这几个字体现了一种正大气象,苍劲有力。以前都讲“书如其人” ,但是我认为书如其戏,书法的正大气象和苍劲有力也体现了这个剧的特点。

陈宜禧的精神滋养了后人

赓续华(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

  这部戏有三个好:一是演员演得好,二是导演导得好,三是编剧写得好。封建制度决定了清朝必将走向灭亡,这部剧讲述清朝末期的故事,非常有家国情怀,很“广东” ,也很中国。一部好剧要将当地人的特征、当地的人文特征表现出来。这部剧做到了,让我记住了陈宜禧这个人物。李仁义将陈宜禧悲壮惨痛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演得越疯,我的记忆越强烈。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陈宜禧破产的时候,能让老百姓想搬东西就搬——这个情景让我无限感慨,这个细节说明陈宜禧非常有道德高度。这正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不光自己好,还要报效祖国、报效家乡。他千辛万苦建造的物质的东西没有了,但他的精神却滋养了后人。

现代太需要陈宜禧这样的人

黎继德(《剧本》杂志原主编)

  这部剧写了奇人、奇事,看这部剧是一个幸福、享受、审美的过程。这部剧让人感叹:中国除了詹天佑,还有陈宜禧。而且,陈宜禧修建的还是民办铁路,从资金、设计到运营,全靠中国人自己。了解了他的故事,我对陈宜禧肃然起敬。我想用三点来点评这部话剧:一是“奇人奇事” 。陈宜禧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代表,中华民族正因为有很多像这样了不起的人,才会从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走到今天。现代太需要陈宜禧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了。二是“新人新作” 。这是中国作协会员、江门市文联主席尹继红写的第一个剧本,出手不凡。三是“疯人疯事” 。饰演陈宜禧的演员要有点疯劲儿,只有进入自由境界的时候,相对忘掉了演,才会疯。这是这部戏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铁路救国,复兴之梦的肇始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该剧对清末民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历史揭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不是简单化的直奔主题的歌颂式戏剧,而是以反衬法、对比法,表现一个爱国华人在百年前的旧中国秉持强国梦想与这种梦想最终无法实现的悲剧。那一小段被毁被弃的铁路,是民族探索发展的开端,也是复兴之梦的肇始。此剧表现了封建传统与现代意识的深刻矛盾。陈宜禧和余灼,这一对民营铁路的主持修建者,一个一贫如洗疯疯癫癫,一个失去爱子饱经磨难。戏剧结尾处,两个人依然怀揣着铁路救国的梦想,可现实中他们只能拉着一辆破旧的木轮车蹒跚,这一心理意象和现实物象的强烈反差,是一个颇有深意的隐喻和象征。落英缤纷寒来暑往,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强国梦。

好机制出好作品

梁少峰(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

  全剧对陈宜禧这个人物的塑造,具有很清晰的层次感。导演的调度非常到位,使舞台充盈着巨大的张力。更关键的,是主演李仁义用心用情用功地把陈宜禧这个人物演活了。陈宜禧为修建铁路悲壮而惨痛的人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世道炎凉、人情冷暖的思考久久不能平静。本剧的制作采取了地方原创作品与省级剧场自办创作团队携手共同打造的模式推出,有利于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希望这种改革和创新模式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今后能够走得更稳、更好,为艺术舞台推出更多好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断打磨,好的题材、好的团队加上好的机制,话剧《大道无疆》会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能让观众形成五个“共识”

陈艳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广东,我们都希望做广东的题材,传递广东人的精神,但总会做成“只有人,没有故事” 。这部剧体现了广东人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实业强国、走自强之路的精神。这部剧的舞台、背景、道具都非常讲究,小棺材、望远镜等道具的设计用意深远、别具匠心。在演出机制方面,广东省委宣传部一直在探索项目制实践,这次江门市做了很好的示范,显示出江门方面领导的开放意识。 《大道无疆》主创团队就是一个优秀的组合。这部剧用反衬的戏剧手法,能让观众形成五个“共识” :更加热爱现在美好的时代,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更加拥护国家的建设,更加激发前进的动力,更加坚定走自强之路的信心。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梁郁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一直是文艺界争论的焦点,这部戏对此处理得非常好。新宁铁路的创业史,让人心酸,观众从剧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百年寻梦”的艰难。当创作回归观众,真实性贯穿其中,就更能达到“感人”的审美境界。这部剧的舞美设计非常大气。陈宜禧夫妻在空空荡荡的舞台上谈人生,一言一行间透露着浓浓的爱,爱很深,却也让人感到心酸。夫妻二人从回归到分离,再到重聚,为梦而来,为梦相守。最后,余灼这个角色拉木轮车的场面让人很感动,设计得非常巧妙……总之,这部剧从心灵上到细节上,再到节奏上,编剧、导演、演员都把控得十分好。

一脉相承的“中国梦”

黄海忠(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

  这部剧主人公的命运归宿非常震撼和悲壮。首先,题材好,塑造了陈宜禧这个爱国华侨的形象,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铭记了全世界华人的乡愁,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这和“中国梦”是一脉相通的,又和当下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高度吻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新时代精神。其次,剧本基础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起承转合的艺术手法编写剧情,设置人物关系,构造悬念,突出系列矛盾、冲突,环环相扣,紧扣主题,将主人公修建新宁铁路忍辱负重的行为展现给观众,推动了故事发展。最后,体现了浓浓的乡情,书写了人间大爱,使观众从陈宜禧这个悲剧人物中得到启迪、思考,使观众更加敬佩陈宜禧的高贵品质。

将人物的悲剧性和时代结合

张晋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这部剧切入点新,立意很高,格局很大。编剧没有用“歌功颂德”式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写陈宜禧满怀激情怀揣集资款回国,试图用兴建铁路实现强国梦,最后倾家荡产、满怀悲情而逝。该剧透过一个人物命运的悲剧,突显一个时代的悲剧,立意高,格局大。剧中三个人物的转变很巧妙也很有意味:陈宜禧的妻子伤心离开却又带着变卖的国外家产复归;唯利是图的甄乡绅由处处设障阻拦到最后为其求情、护其铁路;处心积虑想将铁路变为官有、收为己辖的“县太爷”最后悄悄撕掉协议……这些人物的转变都合情合理、有理有据,体现出编创者的高度,反衬出陈宜禧的影响力和他的人格魅力。

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

龙扬志(暨南大学副教授)

  1904年,那还是清朝末年,在广东新宁的土地上,一位从西雅图归来的花甲老人陈宜禧开启了修建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的漫漫征程。这部剧是非常具有历史感的优秀作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当代性。它写了爱国华侨陈宜禧实业救国的故事,艺术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 ,还有很多类似的题材可以挖掘。编剧尹继红并非土生土长的江门人,但他有意识地去了解江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在创作中找到了非常好的切入点,以此剧体现出了他对广东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部剧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艺工作者要沉下去,挖掘历史中对当代人具有启发性的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