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文化蕴涵的解读与传播
作者:刘晔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天,与清明节合在一起的寒食节,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都是春天里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说到过寒食节就会联想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的历史故事。介子推作为追随者忠心耿耿,十九年流浪不离不弃,危机之中割股奉君,可谓尽到臣子职责本分,而在重耳归国登位成为一国之君时,却忘记对他封赏。此时的介子推宠辱不惊,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主人得位是天命所在,并非臣子之功,看到争功不疲得意洋洋之辈,他自尊自重,羞与之为伍,于是携母隐居于绵山。如果故事到此打住,只不过是一个古代贤臣高士的故事,更不会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关键在于结尾的悲剧——晋文公知错来寻找,介子推不出,绵山茫茫,壁立千仞,找人实难,无奈以火相逼。火势熊熊,介子推与母亲火中丧命。晋文公为纪念他,令此日为寒食节,全民禁止生火,而这天恰好和清明相衔接。故事以悲剧结束,成为深入民间生活的节日开头。

  由此可见,故事结尾才是重中之重,其要素是火。不论国王还是臣子,无论权势还是信念,在大火面前,只能丧命。防火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和主题。

  中国北方,一向有“春雨贵如油”的俗语,春天这个季节,草枯风大,水少干旱,而人们此时已经开始春天野外出行劳作,极易失火。而接下来的清明大节,更是国人的感恩节,缅怀亲人,扫墓修坟,按照老传统是要焚香烧纸的,这就必须要提前提醒再提醒。这个故事以明君贤臣的悲剧,加强了寒食禁火的严肃性。寒食节,以节日的隆重性提醒人们春季防火的重要。2019年的山火,再次诠释了寒食节存在的意义,既有科学性又有当代性,年轻一代完全可以理解认同。

  在当代,不必要过分强调故事的其它意蕴,比如非要说介子推忠君孝顺、晋文公知错敬贤之类。如果青年问及介子推为了自己的执念,以致母亲也被烧死是孝顺吗?为了权势忘了患难之友是明君吗?为了找人竟然放火是贤德吗?在当代的语境下我们将无法解释,这只能冲淡寒食节的宗旨,并给当代青年带来迂腐过时的负面印象,进而带来传播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寒食清明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所凝结和蕴含的历史经验和科学认知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传承和传播节日文化的精华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晔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