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开创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之路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五年前,在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五年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班子辛勤耕耘,作出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但是应该说距党和人民以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关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

  多年以前,我一直呼吁将国务院学科目录当中的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经过近三代人共同努力,十余年后最终实现了,2011年升级为门类。近期,在王一川和我的召集下,在河北大学召集了由50多个院校参加的会议,认真研究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它的核心课程的指南和内容,里面的核心课程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史,还有就是艺术批评,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应该就是艺术批评。

  “文艺评论家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这个主题非常好。说来很巧,我是1978年进京工作,我跟着改革开放正好走了40年,回顾40年,感慨万端,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掌握科学的文艺批评标准。没有批评的标准、评论的标准,谈何文艺评论?而文艺批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里,当然是党的文艺政策指引的标准。

  我认为,这40年来,党对文艺政策的重大调整主要是两次。第一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胆略,聚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指出党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究竟怎样看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主题是当时文艺界、文艺批评界议论的焦点。当时《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社论,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取代了狭隘的为政治服务的思路,不能用狭隘的政治概念裁夺艺术作品。这一次重大调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文艺创作的题材,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

  回过头我们发现,小平同志在讲文艺不要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时候,他同时强调,这丝毫不会减轻作家、艺术家肩上的责任,相反是加重了责任,因为归根到底文学艺术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他已经预见了一些人会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不左就右。那种“我就是独立的,我就跟政治无关,我跟人民也无关,我是写自己的感受,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第二次是由新时期进入新世纪、由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对文艺政策进行精准化的指航。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一百年不能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总书记强调的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工作,文学艺术工作不能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但文学艺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是不能抹杀的。

  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的总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了方向,文艺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不得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沾满铜臭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深刻、非常尖锐地提出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文艺工作如何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优秀的文艺作品当然最好是两个效益统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要让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让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很多样,人不仅是“物质动物”即“经济动物” ,更是高级形态的“精神动物”即理性的“情感动物” ,所以人类不单需要以经济方式把握世界,还需要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方式即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资本运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审美艺术创作的最佳境界是超功利,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到黑格尔,中国从老子孔子庄子到陶渊明王阳明,概莫能外,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说得最准确。因此,马克思断言:资本生产对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说来,如艺术、诗歌是死敌。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追求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 ,这显然讲的是艺术性,发现细节,塑造人物,“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这是讲思想性,讲历史哲学,先讲艺术性,后讲思想性,给我们文艺工作者很深的启发。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这是一个共识性的、永恒的标准。搞文艺批评,批评的对象首先是要经受住美学上的考量、艺术上的分析,再分析历史价值,才有意义,否则文艺批评很可能变成概念化的设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文艺作品批评标准的时候,提出四个定立的标准,即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同时提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这些都离不开文艺。中心词是精神,因此文艺评论的第一要义是要重视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就是在市场经济面前也不能忘掉这个魂,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面对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论,由此也应该坚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文艺评论发展道路。

  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西方文艺批评,特别是适合我们国情的优秀成果,但是回顾40年来,我认为要保持文艺批评的生命力,首先要各美其美,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艺批评传统,珍视自己的文化积淀、学术积淀,同时又以开放的眼光美人之美,吸纳外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并且将这两种美结合,美美与共,才能坚定不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之路。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