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鉴与共荣:让大湾区电影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
栏目:观察
作者:黄式宪  来源:中国艺术报

  粤港澳携手而兴建起一个新的大湾区,是中国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与世界对话,加速其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大手笔,一个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经济发展大规划。事实上,中国在加入WTO后,一直坚持努力融入全球化时代之大潮流。特别是最近五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粤港澳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湾区,它所拥有的地域性优势是人所共见的。粤港澳三地,同属于中华文化之根脉。我们的银幕,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审美风范。

  当今,中国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如何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主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中国智慧之核来重塑“中国镜像” ,彰显我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品格与魅力,这恰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使命。

  近五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持续以30 %左右的年度平均增长率而领跑全球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气象。在2016年,市场增速虽曾一度放缓,但其出发点在于挤出产业泡沫,提升产品质量。令人振奋的是,转到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达到559 . 11亿元,并迎来了市场与文化双赢的新局面。至该年底,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超越美国。广东省2017年度票房收入更是近80亿元,连续16年蝉联全国年度票房榜首……

  回到粤港澳三地携手作为新的地域文化共同体来说,香港电影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畅销东南亚而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仅邵氏兄弟公司一家就年产电影数百部。特别早在1933年、 1934年,就曾率先拍摄了与粤剧名伶合作的粤语电影《白金龙》和《泣荆花》 ,自此沿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差不多就占了邵氏电影产品之“半边天” 。而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后,再转到新世纪最初的十余年间,其大牌导演如徐克、杜琪峰、陈可辛、许鞍华、王家卫和吴宇森等先后北上,为内地电影带来了一种新的创作活力与启迪。

  这里,请允许我来插一段影坛佳话:关于三个不同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 。略加比较,可以看到,这三部同名电影,三者各自的叙事结构、群像式的人物风貌、喜剧桥段以及在运用沪、粤、港三地方言中各自不同的俏皮与噱头、嘲讽与幽默,则情趣盎然、千姿百态。这三部作品前后跨越长达十五年而一拍再拍,却都是讲述底层贫苦老百姓为求得栖居之所,而与只顾催租刮钱的房东老板(或香港“八婆式”的老板娘)之间的矛盾与抗争,饱含着对劳苦民众炽热的人道情怀,令笑点与泪点交集而生,焕发出现实主义精神之魅力而感人肺腑。

  试看在1973年,由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出品,楚原导演的粤语喜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 ,叫好又叫座,令当年已趋于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复苏而再兴波澜。而如果追溯其来路,原来此片改编自广东珠海电影制片厂十年前(1963年)的一部同名粤语喜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 ,由王为一执导,也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粤语喜剧电影,让影院爆棚而人人爱看。倘若再追溯其来路,早在1958年, 《七十二家房客》则是由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创作的一部滑稽舞台剧,剧本主创与领衔主演是: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曾轰动一时,长演不衰,而成为该团的“看家戏” 。

  至于澳门,因其以“博彩一业独大” ,为繁荣经济上固然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澳门一贯地将电影置于可有可无之地。唯一的一家蔡氏电影公司,创立并坚持迄今约三十年,但却孤掌难鸣。而令人难忘的是,该公司所创作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 (1995年),为澳门赢来国际文化殊荣,在澳门电影史上镌刻下珍贵的一页。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信息化以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粤港澳三地携手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一支新的生力军,无疑应当扛起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现代化前驱的时代重任,激浊扬清,褒优贬劣,打造出一个南中国巨大的现代型电影产业基地。

  当然,我们还需要反躬自省,粤港澳三地当下电影产业的现状,尚存在诸多的弱势与不足。以广东省来说,珠江电影制片厂(后称集团) ,却日渐没落、江河日下。珠影曾被誉为“南天一柱” ,曾拍摄出《南海潮》 《大浪淘沙》 《七十二家房客》 《雅马哈鱼档》 《孙中山》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之作,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渐渐步入低潮而一蹶不振。再说到香港的现代电影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其创作主力先后纷纷“北上” ,留在香港本土的电影创作人才与实力,事实上已日渐被掏空,电影人才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年产影片也渐趋稀少而罕有佳片力作问世。至于澳门,博彩独大,哪里有电影立锥之地。

  展望粤港澳三地现代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景,笔者总体持乐观的心态。粤港澳三地为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现代化工业水平及其高科技素质,无疑地拥有巨大的经济与文化的实力及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我们不缺资金,以粤港澳经济产值之高,可谓实力雄厚,其优势无可替代,关键在于如何以我们的聪明才智引进必要而适当的资本,并能给予相应的反馈;不缺高科技,举凡拍大片的最先进的高科技器材以及善于运用此类最先进的科技器材的科技能手都不难聘请到(包括好莱坞具有高端专业素质的能人以及大师)。要说“缺” ,唯一缺的则是对于新的电影人才的培育与提携,关键在于短缺全科系电影专业教育的大学——培养编、导、演、摄、录、美以及动画、管理学等等,人才的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教育的大环境无疑需要长远的规划与建设。粤港澳亟待抓紧做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全科系电影专业的人才。新的年轻一代全科系的电影人才,应当是有理想、有情怀并有志于为中国电影事业而献身的优秀人才。

  粤港澳三地电影产业界的领军人物、电影制片人与电影艺术家,都需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并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变革的一份历史责任,自觉地实践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新课题。特别在弘扬“中国智慧”这个命题上,我们电影艺术家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葆有一种文化的韧性和定力,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促进而达于均衡发展。而我们的艺术视野也还需要向文化和审美的多样性拓展,重点在于,要以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提升中国电影叙事中民族文化的原创性及其在国际传播上的美誉度与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