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江:拍摄不尽的“草原美”
栏目:视界
作者:王森正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夕阳落下 张秀江 摄

星空 张秀江 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对于敕勒川的描绘。短短几个字,随着视角的不断转换和突显,就生动地道出了草原的雄浑和悠远,让人心向往之。自古以来,草原景象一直是古典文艺中独树一帜的审美对象,它入诗、入词、入画、入曲,每每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惊奇,让人不自觉地想置身于那茫茫无际的草原,感受天地的辽阔。到了现代,草原也一直被艺术家关注着、书写着,它不仅在各类古典艺术中散发着独特魅力,也走进了更多现代艺术门类中。作为常年游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摄影人,摄影家张秀江就通过摄影艺术,用镜头书写着他心中的草原之美。

  如梦一般的弘吉剌部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呼伦湖、贝尔湖一带,曾经出现过一个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女部落” ,这个部落在蒙元时期神奇地走出十八位皇后、十六位驸马,为蒙元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就是弘吉剌部。该部落的人们聪明能干、高雅富贵,元太祖成吉思汗为表彰该部落的贡献,曾有旨:“弘吉剌部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岁四时孟月,听读所赐旨,世世不绝。 ”由此可看出弘吉剌部曾经的地位。到如今,千载已过,这段历史已经在滚滚洪流中淡去,但那个曾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自由奔驰的氏族值得我们铭记。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个部落,追忆蒙古各部分分合合最后得以统一的历史,感受草原民族乃至蒙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弘吉剌部蒙古大营得以修建,就在同样的那片土地上,追忆着弘吉剌部的往事,诉说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果说弘吉剌部的历史文化让张秀江敬畏和崇拜,那弘吉剌部蒙古大营周围的自然风光则让他陶醉甚至痴迷,而胸中激荡起的审美情感让他不得不用相机去记录下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绵延数百里,彰显着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仿佛让人进入另一番世界;几百座蒙古包散落在山丘上,远远望去,壮美无比,洋溢着蒙古族人的淳朴和智慧。“中国古代哲学中追求天人合一,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山巅水涯中寻找寄托,自然风光往往牵动着他们的审美意识产生创作冲动。我每每来到这里,都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那舞动的草原、闪烁的星轨、奔跑的牛羊、淳朴的人民,都让我无比感动。我的相机就是我的笔,希望来书写我心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 ”张秀江说。

  到如今,弘吉剌部成了张秀江的“精神故乡” 。每每当他在城市的生活中感到困倦时,他都会来这里驻足,在这里围着蒙古包吃着烤全羊,或和当地的人们开怀畅饮,或观看草原的日出日落,而每次他也用镜头跟着他一起感受这方天地。正如张秀江所说:“或许语言很难描述,可我的镜头却能代表我的心声。 ”

  用摄影关怀自然生态

  除了弘吉剌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其他的景象也在张秀江的镜头中熠熠生辉,湿地、河流、湖泊、星空、山脉等都是他的创作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无论是拍摄草原还是山丘,水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水的衬托,才让其作品更加灵动,更富有生机。“我拍摄草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原的自然生态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清澈的河水、嫩绿的树木、葱翠的草地,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由于没有过度开发,此地还保留着最原生态的那份纯真和质朴,就像从未沾染世俗的孩子一样纯粹。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这样的天然氧吧非常难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于张秀江来说,这片土地就是无价的财富。

  用摄影关怀生态一般有两种方向:一是通过拍摄环境污染后的“丑”象来反思人们对生态的肆意破坏和无情摧毁,从反方向来说明保护生态的重要价值;另一个角度是聚焦那些仍保持原貌的自然山水,以梦幻的艺术表现力来展现这些土地的美好,提醒人们追逐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正面肯定自然生态的价值。张秀江选择了后者。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澄澈的天空、温暖的夕阳、干净的湖水,这些意象都是他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夕阳落下》 《远方》中,夕阳的余辉洒满大地,将一切都染成了红色,长天一色中一切显得格外宁静和梦幻,两张作品都呈现了静谧的大草原;在《轨迹》 《星空》中,他利用该地域的自然优势,找准时机拍摄无比干净的星空,运动的星轨、不动的星空,无论动还是静在他的镜头中似乎都变得安详起来,仿佛时间停止,在这美好的大草原中,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通过这些美好的瞬间,他想以此提醒大家,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我们应该珍惜,也只有珍惜才能永恒。

  “摄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一门传播性极强的艺术,这些特质让我常年一直致力于拍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记录和保存我眼中看到的美好景象,也希望通过照片的形式来传播它的美好。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草原,共享这‘人间天堂’ ,也希望人们可以在感受自然的瑰丽时,珍惜它、爱护它。 ”张秀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