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拼搏进取、脱贫攻坚、扶危济困的赞歌
——评曲剧《大山的儿子》
作者:张秋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曲剧《大山的儿子》剧照

  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全国基层剧团会演期间,河南省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创排的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 (编剧陈涌泉、周明理,导演张俊杰)在京连演三场,反响良好。该剧以渑池县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张东堂的先进事迹为原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紧扣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讴歌了党的基层干部情系大山、心系百姓、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员主动作为、舍己为公、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奏响了一曲拼搏进取、脱贫攻坚、扶危济困的赞歌。全剧厚重大气,感人肺腑,充满正能量,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较好统一。

  该剧剧本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构思新颖,剧情接地气,满台正能量。尤其可贵的是,主人公张东堂没有被人为地拔高,在他身上既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从不唱高调,一切都从朴素的情感出发,面对贫穷和苦难,他说:“村子里贫穷我羞愧,老百姓受苦我心疼。 ”他家多年前遭受过火灾,乡亲们对他家的救助,他一直铭刻在心,念念不忘……因此,这样的人物就显得可亲可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张东堂的妻子文心荣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剧中多次出现的“喊山”情节,古老而独特、深情而庄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表现了乡亲们对张明堂的真挚情感。

  编剧陈涌泉一直视作品为立身之本,视作品质量如同生命,曾创作出豫剧《程婴救孤》等一系列力作。此次他和合作者周明理多次深入大山深处实地采风,精心创作剧本。编剧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入微,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人物语言朴素平实,入情入理,雅俗共赏。剧中很多细节让人过目不忘,如文心荣得知丈夫张东堂把儿子买房子的首付款用来买树苗时,一方面说要分开过,一方面又用仅有的钱买了一瓶酸奶给张东堂养胃;失去双亲的小雯喊张东堂“爸爸”等细节,也最容易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导演秉持现代创作理念,十分注重将戏的重点放在人物心灵的挖掘上,强化曲剧艺术的个性,并大胆借鉴了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舞台调度自然流畅,很有章法;唱念做打,张弛有度。作曲家梁献军音乐设计独居匠心,充分发挥了曲剧的优势,曲调古朴优雅,悦耳清新,俗而不流,柔美悠扬,醉人心扉。主旋律高起低落,拖腔行韵,恰到好处。青年舞美设计师陈彦博的舞台设计既沉稳厚重又诗化空灵,充分遵循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简洁明了,轻快大方。

  全剧演员阵容整齐,特别是男女主角盛红林、张兰珍的表演寓动于静,倾吐人物的心声,根据人物的心灵变化,达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抒情时声音似游丝悬空,若断若续;悲怆时情感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其他配角演员也都精气神十足,台风正、技艺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