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天姥山的致富经
栏目:民间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浙江新昌斑竹村背靠天姥山,扼守天台与嵊州国道,由嵊州到天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如何把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转化为致富的资源,斑竹村党支部书记章必才指着村里焕然一新的院落介绍道,就是要把唐诗文化渗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这只是新昌借助浙东唐诗之路,为农民致富提供一条新路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 。位于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新昌县提出建设新昌天姥山·十里潜溪旅游度假区、神仙居悦城、天台和合小镇等项目,重现浙东唐诗之路。“省政府工作报告让新昌快马加鞭全力打造‘唐诗之路’ ,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和旅游元素,规划与保护同步进行。 ”新昌县委书记、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邵全卯说。同时邵全卯也强调说,在建设之前,新昌会在规划上下足工夫,不会轻易上马项目。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一路踏歌而来,一路留下诗篇。这条漫游行进的线路全长190公里,辐射的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相关诗篇达到1500首。于是有了“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的美称。

  1993年8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文批准“浙东唐诗之路”的专用名称。“唐诗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2007年,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 ,自那时起,“唐诗之路”所经之地各市、县也纷纷开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

  如何将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地处“唐诗之路”沿线的村子都把此作为了再次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抓手。新昌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雪军向记者介绍,当地村民的收入以前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种粮、种茶,他坦言,这里的农民非常勤劳,在第一产业里可增长的空间并不大了,但在第三产业里,借助“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资源,这里大有作为,村民们面临着经济的再次转型。

  位于天姥山门户的新昌斑竹村因盛产斑竹而得名,斑竹古村北上嵊州、南下天台均为40里,令来往这条驿道的官旅、商贩多在此投宿歇脚。明清时期斑竹村建有官驿、客栈、商铺等,房舍鳞次栉比,村景繁荣俨如市镇,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章必才介绍,从去年开始,斑竹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唐诗之路”文化为主题,首先在村容村貌建设上焕然一新,开展美丽庭院建设,邀请浙江大学老师为每家每户配上一字一诗一景,即一个字再配上一首唐诗,打造有唐诗文化的酒家、民宿,如酒、醉、乐、梅、竹等字。

  在进行大型旅游开发时,斑竹村施行“人人参股,户户分红”的政策,以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斑竹村原有山林面积4000多亩,多以种植毛竹、板栗为主,现在村民们把山林地流转到村里,以山林入股。另外,也有现金入股,目前已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依托美丽的天姥山,斑竹村未来将建成浙江省第一大玻璃平台,全国第一长的玻璃滑道, 3 D的玻璃栈道。章必才说,未来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可以破10万元。他说:“以前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现在回村也能致富。在外地做生意的人现在也有返乡创业的。 ”

  他颇以村里合作社形式开发旅游为自豪。他说邻村的飞龙栈道,有时一天的门票就达100多万元,但是那些项目的利润绝大部分都归开发商所有,“我们的项目要让村民赚到钱,让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消灭贫困户和低保户” 。

  这样的致富经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在筹集资金方面,村里的党员干部起到了带头作用。村里为纪念李白而建的太白楼由党员干部捐款先建起来,之后全村600人共募集了100多万元。

  高雪军说,斑竹村地处天姥山北道门户,经过全县的“三改一拆”以及“三治一提升” ,已经具备了基础建设的条件,加上“唐诗之路”的文化基础和天姥山的自然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全村心往一处使,斑竹村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