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艺术的新思考
——从跨界融合影偶剧《画皮》谈起
栏目:观察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1806/W020180612671317158309.jpg" OLDSRC="W02018061267131715830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影偶剧《画皮》剧照 </font></p>
<p>  近日,跨界融合影偶剧《画皮》在北京演出,这部剧既有影戏,也有偶戏,故事又借鉴了“画皮”这个大IP,为重新思考传统艺术如何“激活”这个老问题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法。</p>
<p>  影偶剧《画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古代的经典小说《聊斋志异》里的《画皮》 。近年来,“画皮”已经成为颇受艺术创作青睐的大IP,在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中被反复运用,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次,韩非子剧社又以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融合同样古老的偶戏,把这个古老的故事带给我们,并赋予了它新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影偶剧《画皮》不是对聊斋“画皮”的简单复述,而是作了全新的构思和解读,故事的内容和意义都是新的。在聊斋《画皮》里,披着画皮的“女妖”奸诈凶残,把贪图美色者开膛破肚挖心,最后被法师消灭。影偶剧《画皮》里那只小狐狸却没有害人之心,为了躲避捉妖师的追杀,她穿越到都市中避难,和都市中的女画家形成了类似母女的真挚感情。但是,偶影剧《画皮》和聊斋《画皮》又具有精神上的共鸣。聊斋《画皮》带有强烈的讽喻意味,给愚昧贪色的世人敲响了警钟。影偶剧《画皮》则在现代都市人渴求心灵碰触和人间真情的语境中,重新演绎了妖、人与捉妖师之间的复杂关系。小狐狸来到都市中是寻求避难的空间,女画家收留和搭救小狐狸又何尝不是在冷漠的都市生活中寻求自我救赎的心灵港湾呢?小狐妖要躲避的是多管闲事的捉妖法师,女画家要冲破的则是缺乏温情的生活,二者构成强烈的互文性,给现代社会中疏离、冷漠的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偶剧《画皮》传承了我国文艺的“警世”传统,在“激活”传统文艺题材资源的同时也“激活”了传统文艺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核。</p>
<p>  影偶剧《画皮》使用了皮影戏、木偶戏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又加入了动画等现代艺术元素,辅以灯光、音乐配合下的场景变幻,使这部作品在形式上既展现出悠远质朴的艺术特点,又具有灵动活泼的现代气息,既勾起人对我国传统艺术的怀念和回想,又感受到现代艺术形式独有的风格和魅力。这些年,国家特别重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而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接续传统艺术的文脉提供了条件。皮影和木偶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在社会上的“存在感”也在加强,尤其是在“非遗”的框架内得到了很多扶持。在不少地方,皮影和木偶是作为非遗项目及保护成果来展示的,有的地方还和旅游经济结合在一起,将其打造为颇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皮影也罢、木偶也好,真正生命力在剧场、在作品,只有在作品中、在剧场中,它们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灵魂的,才是流淌着传统文化血脉的,才是让人感动的。或许由于剧场条件等原因,影偶剧《画皮》在皮影、木偶的跨界上也还存在不少值得打磨之处,有的时候,过于执著于“跨界”的追求,反而伤害到了叙事的流畅,但是,它打开传统艺术的方式是正确的,称得上是一次“激活”传统艺术形式并让它活在当下的有益探索和尝试。</p>
<p>  “激活”传统艺术在本质上是回答如何把传统艺术“嵌入”现代生活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生态的“激活” ,而这又要求传统艺术的传承者和创作者有柔软的身段和敏感的心灵。心灵敏感才能捕捉到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李渔说,有一日之君臣父子,就有一日之忠孝节义。审美趣味是和当下的社会结构和情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影偶剧《画皮》虽然在表现手法上缺乏足够圆融,但已经触碰到了现代都市人经受的内心惶恐和焦虑,并试图用艺术的方式给予慰藉。而之所以不够圆融,原因之一是在创作和推广中身段还不够柔软。有的时候,过于执著于某种艺术形式的所谓“本质” ,反而丧失了进入更广阔空间的可能。相反,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适应,适应又意味着舍弃。昨日的经验有时候会变成今天的枷锁。只有采取由下而上的路径,从当下观众的艺术需求而不是老经验或教科书出发,用归纳而非演绎的逻辑,才能在现代人心中为传统艺术开辟停住的空间。</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