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3》:当好莱坞戏剧模式不再庇佑超级英雄
作者:杜未未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的超级英雄们(上图)与大反派灭霸(下图)

  10年,19部影片,几十个经典角色,《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以下简称《复联3》 )以150分钟的超大信息量呈现了漫威影业十年的巅峰布局。这像是一场周年献礼,把最能点燃粉丝热情的超级英雄们在浩渺宇宙中通通聚到一起,让身形硬朗的雷神和“银河护卫队”的萌物大玩反差萌,也让绿巨人的变身失败成为贯穿影片的持续笑点。这也是漫威电影第二个十年的“开幕式”,影片无处不在提醒着每一位观影者和幕后创作者,破除套路,保留情怀。

  反套路的多线索叙事

  《复联3》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为了阻止灭霸毁灭宇宙半数生命的计划,二十余位超级英雄集体登场,交错炫技。影片以多线索并进的叙事手法,展开从太空到地球各具不同视觉特色的多条支线:钢铁侠等人深入反派阵地、美国队长带队联手黑豹应战、雷神等人艰难锻造武器,此外,还有灭霸一路收集具有毁灭宇宙的能量宝石的叙事线。最终支线汇集,超级英雄们在地球上的瓦坎达对战灭霸。

  主角冲破层层阻碍,不断收集具有庞大力量的宝物,最终在付出代价后实现了所坚持的信念。这一常见的好莱坞式人物成长光环这次并未赋予“复仇者联盟”的诸多高人气战士,反而成了反派灭霸的通关路径。好莱坞剧本研究专家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一书中概括了好莱坞戏剧模式的冲突结构: “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解决) ” ,这也是以往漫威电影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叙事方式。但这次观众们抱着可乐爆米花,以及漫长等待后的期冀,却在深夜的首映场“大跌眼镜” 。漫威调皮而大胆地反套路,超级英雄不再无敌,反派形象也有春天,巧妙地逆向利用好莱坞戏剧模式打破了受众的观影预期。

  更加反套路的是《复联3》对大反派角色灭霸的心理塑造。相比于片中因基数庞大而出场时间有限的超级英雄们,留给灭霸的充足银幕时长,有效地铺展出灭霸的心路历程和对养女的柔情。从他对钢铁侠说出“你不是唯一被知识诅咒的人”时,灭霸就隐隐开始脱离以往扁平化的反派形象,他妄图以消灭掉世界上一半的人口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这一极端思路促使他为了自以为的宇宙和谐不惜献祭唯一在乎的养女卡魔拉而得到灵魂宝石。把养女卡魔拉推下悬崖的一瞬间,灭霸眼角的泪让这个人物再次丰满,这是一个与超级英雄们有着同样厚重内心、同样人性挣扎的去脸谱化反派角色,“爱”不再是英雄的专利,爱的取舍与生存哲学成为人性纠葛中明暗交织的两条脉络。同时,灭霸的眼泪与微笑,又给后续影片里超级英雄们拯救世界、争取翻盘埋下了希望。

  英雄主义的去英雄化

  在近年主打超级英雄主题的欧美电影中,英雄不再战无不胜, 《金刚狼3:殊死一战》里金刚狼、 X教授晚景凄凉只能为了信念最后一搏;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里杰克船长也显出疲态,英雄迟暮。加上《复联3》中超级英雄们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力回天,失落的英雄形象成为英雄主义的另一种变体。

  这种趋势区别于以往英雄塑造中,以常人的弱点、情感的羁绊等因素作为辅料,拉近虚构形象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的意图,而是让英雄们在彻底的失败中面对自我局限。超级英雄们不再依靠科技、知识、信念乃至团结就能迎来完美结局,他们也需要像常人一样接受衰老、承受失败,然后不顾一切地寻找转机。“人们为什么最喜欢蜘蛛侠? ”“因为在超级英雄中没有人比他更接近失败。 ”漫威全球出版授权经理曾这样回答。如今,那个最接近失败的“小蜘蛛”真的失败了,和他最仰慕的钢铁侠一起,和他最向往的“复仇者联盟”一起。在消失之前,蜘蛛侠抱住钢铁侠说自己不想死,生的意志只能减缓他消散的速度,却无法更改离开的事实,蜘蛛侠这一带着天真与跳脱的角色总是能把观影氛围炒至更高点。当好莱坞戏剧模式不再庇佑超级英雄,英雄们却因此获得了更加迷人的魅力,影迷们仍旧期待着容纳无数可能的漫威宇宙给予消失的英雄们重返银幕的机会,在影片高潮戛然而止的《复联3》 ,让影迷们早早期待着《复联4》中超级英雄的逆转。

  相比于情节设计、世界观建构、视觉特技,漫威电影的核心生机仍旧在于人物。我们可能不记得钢铁侠消灭过哪些反派,但感动又心疼于他从游戏人间到有担当的转变;我们不记得美国队长多少次维护了世界和平,但依旧为他每次“I can do this all day”的口头禅热血沸腾。甚至小罗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斯嘉丽·约翰逊这些知名演员也与所饰演的钢铁侠、美国队长、黑寡妇这些角色一起深入人心,这正是漫威情怀的现实衍生,与粉丝号召力的最显性呈现。

  呼唤中国的超级英雄

  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电影如何打造自己的超级英雄,不只是像范冰冰在《X战警》系列中饰演Blink那样,而是真正立足传统文化、吸收现实养料,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超级英雄形象。我们有盘古,有孙悟空,有白娘子,但却往往在原型的现代演绎中遭遇瓶颈。如每年成批量上映的“西游记”主题影视作品虽不乏佳作,但各自为营,缺乏条理性的系统整合,即便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多元化创意生产,整体质量却良莠不齐。另外,对于“西游”题材的扎堆创作不免与其开放的版权相关,部分作品对孙悟空等形象的无限度消费实际上正在消耗英雄原型的潜在价值。无论在文化典籍,还是当下创作实践里,我们并不缺少英雄形象,而是缺少将其品牌化的有效运营机制。

  再观漫威电影等超级英雄IP,在动作设计、特效处理等方面同样存在囿于舒适区的通病,但在细节和伏笔设置等剧情方面的精细打磨尤可提供一些借鉴。如《银河护卫队》中,浣熊得到一只眼球; 《雷神3:诸神黄昏》中雷神失去了右眼;于是到了《复联3》中,浣熊结识雷神并顺手赠送了这只眼球。这些分散于不同影片看似毫无关联的细小片段,在巧妙结合时产生的“1+1>2”的观影效果,正得益于IP开发的整体布局。

  如何以民族性特色为根基,在全球化进程中吸收优势资源,不仅关系着中国超级英雄形象的打造与完善,更是影视领域共同的前进方向。面向广袤鲜活的文化基底,我们应当有底气对开发文化IP保持乐观,也有能力为国人带来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