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装置和发现的目光
栏目:域外艺评
作者:赵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图像、装置和发现的目光

——评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纪录片《脸庞,村庄》

纪录片《脸庞,村庄》剧照

  在2018年的奥斯卡奖中,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影片《脸庞,村庄》获得了“最佳纪录片”的提名,虽然一度呼声很高,但最终没有获奖,这让很多影迷觉得惋惜。或许去年瓦尔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可被视为今年没有折桂的理由之一。从“新浪潮”之始就开始创作的瓦尔达在这部新作里继续近年来的命题:挖掘“图像”和装置的自我呈现与社会性。在这部电影里,“旅行-照相”作为导演的行为,深刻介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挖掘了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这部结合了虚构、随意性摆拍的纪录片去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就博得了评论者的喝彩,也在美国取得了2017年纪录电影票房第十名的成绩,堪称几年来口碑和票房都出色的一部佳作。

  这部影片诞生于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和年轻的摄影艺术家让·热内的合作与灵感碰撞。该片初看很像上世纪70年代“个人纪录片”初现端倪时,很多导演热衷的“旅行日志”式影片:瓦尔达和让·热内开着一辆具备即时成像功能的“流动摄影车” ,行驶在法国的乡村、海滨、港口,寻找并拍摄那些不太被关注的普通人的脸庞,并打印成大幅照片,张贴在这些人生活的环境里。但比起电影史上的“旅行日志电影” ,此片的丰富在于将个人行动、摄影、装置艺术、私人回忆和图像的社会性等结合起来,从而让“旅行-摄影”具备了多样的含义。

  片中体现出的影像艺术的“社会属性”是需要重视的关键词之一,他们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成为“公众符号”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里,照片分类有“公众形象”一类。然而,为人们所熟悉的面孔,是政治领袖、文化精英、商界巨子、时尚名流,唯不见普通人。在片中,瓦尔达和让·热内拍摄的人里,没有上述这些“上流社会”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农场主、邮递员、拾荒者、普通的村庄居民、码头工人和他们的妻子,还有羊和鱼。当两位创作者把这些人的肖像扩印为巨大的照片,张贴在村庄的墙壁、集装箱等地方时,“观看”这些很普通的脸就成为途经者必须做出的行为。美国艺术史学家文以诚认为,肖像制作与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投射紧密相连,有名望的人才会追求肖像的悬挂和传记的书写。这些普通人很可能第一次被这样“观看” ,观看者是他们的朋友、邻居,在观看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和平时不一样的思索。于是我们也能理解,那位矿工妻子在看到房屋外墙上自己的巨大头像时,一脸惊愕,激动得潸然泪下。瓦尔达说,这是我们在向您致敬,像照片那么大的敬意。

  第二个关键点是照片的“故事性” ,很多时候瓦尔达和让·热内把这些人的照片作为折射出更多故事和社会意义的图像去看待。

  如同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见到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的一张照片时,惊讶地说,我看到了一双曾经见过拿破仑的眼睛。罗兰·巴特经由弟弟的照片想到拿破仑,这就是图像背后若隐若现的价值。数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次展览中,有瓦尔达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源于她曾看到的一张普通照片。瓦尔达看到那张包含着几个人寒暄的照片后,就开始联想这几个人是如何相遇的,怎样开始对话,然后形成这一系列动作并被照相机拍下了那样一个瞬间。最终形成装置艺术——背景是被放得巨大的原始照片,照片前放了一架老电视机,里面播放着瓦尔达导演的一个短片,影片内容包含几个层次:演员表演照片里的路人,摄影师拍下他们几人相遇交谈的那个瞬间,而安排这一切的瓦尔达也出现在画面里。

  类似的探讨也出现在《脸庞,村庄》里,瓦尔达特意要找到在港口工作的女性,她找到了三位码头工人的妻子,分别是调度员、美发师和卡车司机。瓦尔达和她们聊了工作和家庭,尤其惊讶于那位港口唯一的女卡车司机。他们为三位女性制作了高达七个集装箱的全身像,连他们的丈夫看到时都说:“这不只是骄傲,肯定暗含了一些东西。 ”这正是瓦尔达希望的结果,体现出在码头这样一个男性力量和机械主宰的地方,女性是尤其勇敢坚强的。

  影片是随笔式的,时而是幽默的,像法式短文集锦而并非一个紧凑严整的故事。构成影片线索的,是两个抽象的主题:脸庞和目光。“脸”是一个明确的主线,他们一路寻找的,就是有故事的、动人的脸;而“目光”是影片的核心,驱动着影片前进的是瓦尔达和让·热内发现的眼睛。建立在发现之上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人像,还有他们构筑这个视觉维度的全过程,这也让影片更加立体。

  虽然这是瓦尔达和让·热内合作完成的作品,片中的行动也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让·热内曾经的摄影装置创作,但这还是一部完完全全的“阿涅斯·瓦尔达电影” 。这部影片沿袭了瓦尔达近年来的风格:诗、行动、回忆和电影的结合。早在2000年,瓦尔达受到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启发,拍摄了捡拾土豆的人的故事—— 《拾荒者》 ,也把自己戏称为捡起这些细碎故事的“女拾荒者” 。2009年的《阿涅斯的海滩》用再现、走访和影片开头的“镜子矩阵”等一系列个人化的表达,结合装置艺术,构筑了自己回忆中的海滩、童年、创作与爱情。在拍摄电影的同时,她也创作了很多件以土豆、海滩为主题的装置作品。

  这部《脸庞,村庄》和瓦尔达很多前作遥相呼应,比如《走近蓝色海岸》 《尤利西斯》等,形式上并不是故事片,但也非人们常见的“纪录片”样式,而是融合了主观的选择与回忆,还有很多虚构和摆拍的成分。不过,即将90岁的瓦尔达似乎根本没有在意那些所谓的纪录片的“清规戒律” ,在从心所欲、无所奢求的态度之下,超越了那些雕琢精美的、功利的制作,也超越了那些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创作出呈现了真诚、质朴与美好的杰作《脸庞,村庄》 ,让人赞叹,也对导演营造的现实心生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