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小秋委员:应建立国家级京剧基因库
作者:迟小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承京剧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艺术魅力,是每一位京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弘扬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不能忘。作为国粹,京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鉴于此,建议建立国家级京剧基因库,发扬古代乐府采诗的传统,把流散在全国各地不成体系的各种唱腔、剧本、脸谱、道具、服装等,以及几乎失传的剧目资料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收集,像保留植物种子一样将它们保存起来,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地有效整理。

  文化根植于实践,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对于每一位戏曲创作者来说,应该善于发现、挖掘今天的生活,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素材,继而推出具有现代风貌的艺术作品。有些人主张京剧要原汁原味,一百年前怎么唱,今天就怎么唱。这其实说对了一半,今天“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精髓,因此,建立基因库应该“求原汁” ,不能胡乱添加。但是光这样还不行,京剧最终是要走进现代生活,因此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也要大胆探索创作。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先后创作或联合创作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 、新编京剧《赤壁》 《宋家姐妹》 ,上海京剧院创排的《贞观盛事》 《廉吏于成龙》以及国家京剧院首创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均获得市场广泛好评,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陈出新的作用。

  创作既不能忘了源头,也不能忘了归宿。所谓源头就是要传承好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归宿就是积极反映当代,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创作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市场和票房。我觉得还要运用精湛的艺术魅力来传递正能量,激励人民向上、向善。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这样的作品,像《锁麟囊》中对于扶贫怜困和真、善、美行为的赞扬, 《文姬归汉》中对爱国情怀的肯定, 《四郎探母》中对家风、骨肉深情的抒发,都是深入人心的。我们就是要创作提振民族气、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让全社会心往一处贴,撸起袖子劲往一处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迟小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