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饭店》的走红是创新,还是套路?
栏目:争鸣
作者:王喆  来源:中国艺术报

    ◎《和平饭店》在编导演等各制作环节都可称“高配” ,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谍战剧的刻板印象,为开播后的观众反响奠定了基础。套路也能创新:卖点与需求结合,谍战加喜剧的模式,抗战剧与家庭情感剧的合体,偶然事件与宏大叙事的并置,严肃与诙谐的反差,小空间与大格局的互相映射。

电视剧《和平饭店》剧照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开年之初,恰逢寒假、春节档,电视剧《和平饭店》一举成为“黑马” ,占据荧幕,跻身热搜。

  电视剧《和平饭店》讲述了1935年在东北沦陷时,在(国际)和平饭店里,发生了一场牵动了关乎世界格局的交锋,一群神秘客人合纵连横,在240小时内展开险象环生的博弈,主人公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捣毁日本军国主义计划的故事。

  国产谍战剧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 ,但真正形成类型化、产品化则要从2002年的《誓言无声》开始。2009年的《潜伏》成为谍战剧难以逾越的高峰,引发全民大讨论。近年来,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制作班底逐渐优胜劣汰,一系列高质量作品层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谍战剧选择融入“平民视角” ,使剧情更加生活化;为了争夺年轻人市场,更多的“小鲜肉”加入其中;而密室逃脱式的定点定时完成任务的谍战剧也开始出现。

  谍战剧通常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 《和平饭店》中女主角陈佳影所在的“南铁”全称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其原型就是1906年至1945年在伪满洲设立的日本满铁公司。虽然片方称电视剧《和平饭店》与上海和平饭店以及电影《和平饭店》并无关联,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而电视剧的走俏,再一次令人关注到1929年起营业的上海地标和平饭店,也间接带动了对和平饭店的宣传。

  正如坊间所言,“打开电视机,有台六十七。十台中有七,谍战打飞机。 ”谍战剧确实火爆,而在谍战剧之前,火爆的无疑是《重案六组》等涉案剧。全世界大抵一样,美国观众最爱看的也是罪案剧,因为它具备谍战剧的一切元素。谍战剧的兴起,也反映了市场对罪案剧的追逐。在国内,谍战剧被视为是自2004年以来,从黄金档消失的涉案剧的变身。电视剧制作方将背景挪至抗战时期,减少了暴力、色情、毒品等元素,首先政治上正确就占了先机。用谍战剧打擦边球,在制作上延续罪案剧套路,又可规避相关法规。日前同样热播的谍战剧《风筝》 ,在出品后四年终于播出,信仰的力量再一次光芒万丈。其次,谍战剧的受众明确,即看重颜值的女性观众以及喜欢烧脑的男性观众。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无疑吸引来超高影视投资。

  在笔者看来, 《和平饭店》成为“黑马”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改变观众对谍战剧的审美疲劳。有舍有得,既抛弃固有套路,包括背景、人设以及氛围均重新设定。突破“假夫妻”模式,并非革命队伍内部的假夫妻,而是革命人与民间人士扮演的假夫妻;不是女主角为男主角服务的假夫妻,而是发展出独立女主角的假夫妻。突破以往传递信息和找敌人的任务设定,少了枪林弹雨与多地辗转,更多的是心理揣摩和思维斗争。

  第二,卖点与需求结合。 《和平饭店》似乎如同一些好莱坞叙事性电影一样,植入喜剧元素成为主打的观赏性卖点之一。男主角“人设”成为最主要的笑点担当:王大顶,东北高学历雅痞土匪,曾在日本留学,所学专业是舞台制景和电影美术设计,所以进入饭店这个场景,自然对空间特别敏感。

  第三,重视年轻人受众市场。年轻人才是市场消费的主力,电视观众同样如此,因此该剧重视年轻群体对谍战剧的消费能力。该剧搞笑、烧脑、个个是戏骨、人人是戏精,尤其是插科打诨的男主角王大顶和高冷高智的女主角陈佳影。男主角的硬汉形象不复,没有英雄光环,女主角地位则更为突出。

  第四,充分结合电视剧和电影的媒介特征。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利用电视剧的方式层层铺垫来推高悬念、推动情节;又通过定点(和平饭店)定时(240小时)密室逃脱般的运用电影的方式持续爆发、高潮迭起。正如导演李骏介绍,“我们是在一个偶然被封锁了的环境中,卷入了一个事件后,从自保到心怀世界的格局去救人的一个意义转变过程。这是整个故事不同的一个角度。 ”

  《和平饭店》老少咸宜,演员精彩飙戏赢得观众一致叫好。虽有观众吐槽看了十多集,也只有一个主场景。据报道,剧组专门斥资2000万元、历时5个月、置景20000多平米精心搭建和平饭店这个场景。与之对比, 《潜伏》总投资也不过1800万元,两个月即杀青。

  事实上, 《和平饭店》在编导演等各制作环节都可称“高配” ,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谍战剧的刻板印象,为开播后的观众反响奠定了基础。套路也能创新:卖点与需求结合,谍战加喜剧的模式,抗战剧与家庭情感剧的合体,偶然事件与宏大叙事的并置,严肃与诙谐的反差,小空间与大格局的互相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