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人间》的突破和创新
栏目:专家观点
作者:李跃森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央视一套选择《换了人间》这部作品作为2018年的开年大戏,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于今天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有示范意义。在我看来,它的成就和特色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段历史,为革命历史资源的深度开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应该说,对于这段历史,以往的作品中已经从不同的侧面有所表现,很多东西都已经被人写过了,怎样深入挖掘这段历史,不仅是《换了人间》这部作品,而且是整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成功经验有两条:第一条,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以更大的格局来表现这段历史,从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博弈的角度,不仅是在写国共两党的斗争,而且是从一个大的格局,来写国共斗争,主要不是写军事斗争,而主要是写政治斗争。从一开头,这部作品就写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李克农给毛泽东手绘了一幅世界地图。后面,借白崇禧之口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命运在谁之手,谁胜谁负,就不是他毛泽东一个人说了算,这段历史很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苏联人不相信中国共产党,美国人不喜欢国民党,这就让历史变得错综复杂,而这部作品的好处,就是写出了这种复杂性,写出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大历史中的抱负和作为,这是很不容易的。第二条,找到了这段历史的本质特征,用一种非常清晰和简明的方式描述了这种特征,换句话说,就是给这段历史找到了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就是:转折。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核心写的就是历史转折。这个转折实际上包含了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第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从解放区政权向全国政权的转折;第二个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中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折;第三个是从军事斗争向和平建设的转折;第四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折。这四个转折意义重大。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紧紧抓住了这几个转折点,表现转折时期共产党如何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候这种敌我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样清楚,那样阵线分明,比如说国民党内部的特殊党员。黄启汉、刘仲华跟国共双方的关系,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像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劝驾留人,挽留和谈代表团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就很好,和谈这个段落,是整部作品最大的一个亮点。

  第二,实现了历史规律和历史细节的有机结合。王朝柱同志的中国革命史系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于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表现,他的所有作品都体现出这种自觉意识。把历史事件还原到真实的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之中,不仅写出了历史发展趋势,还揭示了趋势背后的原因。比方国共和谈,通过毛泽东的口说出来,这实际上是一场争取民心民意的斗争,对历史的理解十分深刻,这体现出创作者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在当时条件下的作用,比如程思远,还比如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紫石英号事件的描写,分寸拿捏得当。它不仅仅描写了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而且通过领袖与人民的关系,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不能简单地把和人民的关系就理解为与拥军模范荣妈妈的关系、与城市妇女张秀清的关系,还包括了与民主人士的关系,像黄炎培、陈嘉庚。注重用丰富的细节表现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真实的历史细节,像米高扬不吃死鱼,毛泽东说:“他不吃,我毛泽东吃。 ”还有在苏联访问期间批评陈伯达那场戏,有一些可能是虚构的细节,像毛泽东一家人过年放鞭炮,对妻子妥协一下,这些细节都很好,写出了毛泽东的个性。总的来说,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在一些关键性的细节上做足文章。比方说毛岸英牺牲,周恩来和陈云去见毛泽东,前面所有的戏其实都是铺垫,真正要写的是这场戏,怎么开口和毛泽东说这个事,这对周恩来是个考验,对主创也是个考验,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好,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做足了文章。这个地方唐国强的表演非常好,非常细腻,感情丰富。其他一些细节,包括李敏见到父亲的时候不会说中文,黄炎培找毛泽东讨字帖等等,都很有意思。

  蒋介石这个形象处理得也非常好。这里面既没有把蒋介石的形象简单化、脸谱化,也没有像一些作品那样,为了写反面人物的人性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是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既写了蒋介石和家人一起的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之际的悲凉,还写了对共产党和投降共产党的杀无赦的残忍,也写了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个性,比如蒋介石在解放军渡江后仍然镇定自若,对于蒋介石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判断力,对于掌权的掌控能力表现得都很到位。但更重要的是这部戏写出了他的一切努力,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很努力的,都是在竭尽全力维护旧的秩序,都是在想要阻挡历史趋势。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同样关心中国的命运,但毛泽东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蒋介石的出发点是如何维系这个政权,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第三,在艺术上重视作品的叙事性,而不是刻意强调戏剧性。“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没有过多的雕饰,用历史本身的魅力,历史人物的魅力来打动观众。的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其特殊性,它的认识价值、文献价值的重要性,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应该避免过度修辞,避免以辞害意,比如毛泽东谈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这样的内容本身就很有意思,如果在没有戏剧性的地方硬要制造戏剧性,就会违反历史真实。这部戏的另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比较好地处理了作品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戏剧效果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来完成的。同样是战略家,蒋介石对部下的要求很具体,连一个军一个师的部署都要亲自安排,毛泽东就不管那么具体,他只关心大的战略、方向,具体怎么做,都交给战场上的指挥员,但他同时又很细腻,对于普通百姓、民主人士、身边的工作人员又关心得非常具体。毛泽东的从容不迫和蒋介石的机关算尽恰成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可以产生戏剧效果。

(李跃森  《中国电视》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