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滔滔写情怀
栏目:专家观点
作者:李硕儒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创作难,影视创作尤难。长期积累,一朝喷薄,往往能收激情勃发、异彩独现之效,但若能如王朝柱一样长期耕耘,在21年中创作拍摄21部同类题材的史诗剧,而且不重复、不掺水、部部有新意有特色,着实不易。看看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革命历史剧《换了人间》 ,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并从中悟出作者的种种苦心和追求。

  与他的一贯风格一样,在恢宏壮阔的历史大势中架构故事,在风云激荡中塑造千姿百态的历史人物,在回望历史中感悟历史、警示今天。作者着意追求的是用中华传统文明和革命情怀营造那一个时代独有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推进故事,塑造人物的文化性格,是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故事起始就是1949年即将迎接春节的时候,此时,天津攻克,北平也已和平解放,身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在发表了气势磅礴的新年献辞后,登临大雪覆盖的山巅低声吟诵起自己的旧作《沁园春·雪》 ;蒋介石不由吟出王安石的《元日》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个历史人物在同一时间写的不同献辞不同文告吟的不同诗篇,不光烘托出彼时彼刻的环境氛围,更刻画出了他们大相径庭的心境和心中所想:毛泽东想的是上马打天下的路程虽然走得很苦,但终于取得了胜利,下马治天下的路更长;而蒋介石则强打精神,教其子“知耻近乎勇”“确保划江而治的江南半壁江山” ,直至除夕吟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也是想给他的半壁江山涂上一抹希望的微光。自此,这一兴一衰的两场历史大戏就相互对切,以流畅自然的节奏层层铺展开来,其基本旋律一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

  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起义后的傅作义时说,“北平能和平解放就是你的一大功劳” ,他援引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说,“若真的开战,把紫禁城等古迹毁了,后代子孙一定会骂我们! ”渡江成功后,邓小平、陈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心潮澎湃,不由吟诵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可他们觉得还是不足以表达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陈毅说:“要想写出与之相称的诗来,非毛主席莫属。 ”果然,没过几天,毛泽东就写出了那首被田家英从字纸篓中拣出的自己并不十分满意后来却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为颇受过国学教育的蒋介石也一样,为了召回信心鼓舞士气,蒋经国过生日时,他亲笔题写“寓理帅气”长联,作为送儿子的礼物;他自己过63岁生日时,突然吟诵起刘邦的《大风歌》 ,他自然应该知道刘邦此诗是在其得天下后忧虑江山能否坐稳而作,是胜者的兴叹;而天下已失的蒋介石仍然不思自己之过,又是诿过于未能“守四方”的“猛士” ;到台北后,一见自己要安身的山名为“草山” ,他立即想到落草为寇一词的不祥不正,于是立即改“草山”为“阳明山” ,因为他历来崇仰王阳明……营造氛围,吟诗兴叹,附掌故以新意,这在一般影视作品中看似闲笔的花边,却成了支撑这部史剧的基石之一,也成了塑造这些历史人物文化性格的魂魄之笔,因为唯其此才入木三分探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唯其此才深刻隽永,成为人物的“这一个” 。

  不止是在国共两相对垒的历史角逐中如此,在毛泽东与民主人士、旧日师友、社会贤达的过从交往中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当从老友柳亚子赠他的诗里窥得有被冷落之感后,毛泽东立即抽暇唱和写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当皓首长髯的柳亚子捧读“饮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时,不禁望湖喟叹:“知我者,润之也,真乃一代伟人啊……”何以如此喟叹?因为从诗词唱和中他不仅悟到其老友地位虽变旧情依然,而且仍是胸怀大宇、诗心盎然,对比他的萦萦一己冷暖之心,岂不该“风物长宜放眼量” ?叹罢,他不能不哑然失笑,笑自己凡心其小,笑老友伟人之大之高。在谐谑谈笑中,毛泽东这一革命领袖又兼文人雅士之风飘然而出。此外,如对宋庆龄、张澜、符定一、章士钊、沈钧儒、仇鳌、李济深、程潜、罗隆基等一代贤达都是礼贤下士、恭敬有加,唯其此,才使这些人心悦诚服地共赴政协,为新中国的大业竭尽心血。

(李硕儒  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