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一品”摘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昭平县茶海艺术季文艺扶贫项目

  以昭平县南山茶海国家4 A级旅游景区和故乡茶博园国家3 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昭平县茶海艺术季文艺扶贫项目,发展集康体运动、休闲养生、茶文化体验、观光摄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茶旅一体化示范点。

  打造昭平茶海艺术采风节。每年春、夏两季,以南山茶海和故乡茶博园为基地,邀请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家到昭平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采风创作活动。通过文艺家采风活动,深入茶企业、茶园、茶农家调研、体验生活,挖掘昭平生态文化、茶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积累丰富的素材,创作系列茶文化文艺精品。

  打造茶海艺术秀。每年秋、冬季分别在南山茶海和故乡茶博园举办采风成果展,举办文学、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展,举办模特旗袍秀、文艺演出、茶艺大赛等,为茶园增添艺术气息,提升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助力发展文化旅游。

  创建茶海艺术休闲园。整合扶贫、农业、旅游、茶企业等项目资金,在南山茶海和故乡茶博园开设采茶体验区、炒茶体验区、品茗区、自动化茶叶生产线观赏区、艺术茶坊等。建茶亭、茶文化墙、茶石刻等,丰富茶海景区的吃、喝、游、乐、玩、住项目,带旺旅游业发展。

田东县“芒乡红城田东行”文艺扶贫项目

  田东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历史优势——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确立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田东县是中国优质芒果生产基地,是第12届世界芒果大会举办地。

  通过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牵线搭桥,邀请全国资深摄影师、知名作家和书画家,于2018年5月至8月深入田东采风,走“芒乡红城”旅游路线,沿着邓小平足迹,参观二牙红军码头,考察中国芒果交易市场、田东县林逢镇那王芒果示范基地、棋盘滩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并参加2018百色·田东芒果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开展系列采风创作活动,可以让艺术家们领略田东迷人的亚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感受芒乡红城田东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创作灵感,对田东县文化旅游进行深入宣传推介。

  截至2017年,田东县已经成功举办12届芒果文化节(文化活动月) 。2018年将举办芒果文化活动月主题晚会,拟由中共田东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共同策划指导,对晚会节目进行提升,打造田东精品文艺节目。

固阳县秦长城文化旅游节文艺扶贫项目

  固阳县紧邻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呼、包、鄂”金三角发展区,为固阳县提供了一个400多万文化旅游消费群体的客源市场。加之固阳历史上曾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自然通道,又因“走西口”使晋、陕、蒙、冀文化交融成独特的大后山民俗文化,这都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亮点。

  秦长城文化旅游节文艺扶贫项目建设分为文化产业、旅游节庆和文艺活动三大类。

  文化产业项目:一是由政府、公司采取PPP模式总投资10亿元建设梅岭山通用机场、梅岭花海航空接待基地和万胜壕农业特色小镇,打造多元化农业旅游项目。二是由包头市优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2017年建设10座旅游驿站的基础上,创新旅游驿站运营模式,形成景观相连、功能互补的旅游精品线路。三是由固阳县文广局和包头市优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推进以秦长城景区建设为龙头的景区景观建设,建成在“呼、包、鄂”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景点集群。

  旅游文化节庆项目: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畅游花海,冰雪旅游节,春坤山大型祭敖包祈福法会,马鞍山金秋白桦节、年猪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按照时令,让活动贯穿全年。

  文艺活动项目:打造秦长城文化旅游节品牌;创办秦长城文化论坛;举办秦长城摄影大赛、摄影展,创建秦长城影视基地;创作固阳代表性影视文艺作品。

黔江区“乡土中国·清新黔江”影像文艺扶贫项目

  重庆市黔江区是长江三峡和张家界这个世界级黄金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节点,有着“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之美誉。这里,气候凉爽,生态怡人,植被葱郁,森林覆盖率已达56%,被赞誉为“天然氧吧” 。

  “乡土中国·清新黔江”摄影扶贫项目。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摄影和电影对旅游宣传的重要作用,把影像作为重要的旅游营销手段:一是举办“乡土中国·清新黔江”全国摄影展。二是编辑出版《乡土中国·清新黔江》主题图文书。三是举办“乡土中国·清新黔江”摄影讲习所暨百人聚

  焦活动。四是主题摄影研讨会, 2018年10月在黔江首展或12月在重庆巡展期间举办。五是争取中国摄影家协会支持,把黔江打造成“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摄影家协会文艺扶贫基地” 。六是在黔江拍摄微电影,宣传黔江旅游。

  “乡土中国·清新黔江”电影扶贫项目。一是申报“少数民族电影节”或“少数民族电影奖” ,并固定在黔江举办节庆活动。二是在黔江拍摄《小马哥》 《十三寨》等电影、电视剧。三是打造微电影、视频、图片制作基地,为自媒体、游客提供创作平台宣传黔江。

繁峙县砂河佛教音乐艺术小镇建设文艺扶贫项目

  唐以前,五台山寺院的半数以上在繁峙境内,当时繁峙的佛教音乐很流行。繁峙县保存了一部分青庙曲牌并经常在民间演奏。1997年7月,由李宏如先生在繁峙石佛寺举办五台山佛乐班,对五台山佛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以佛乐为主,糅合西洋乐、朗诵、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依托五台山,把繁峙县砂河镇打造成“台山看寺庙,砂河听佛乐”的五台山旅游文化副中心。建设音乐厅、五台山佛乐特色学校、五台山佛乐演艺中心,推出五台山佛乐专著、寺观壁画展览、佛乐音乐会等。其中, 2016年繁峙县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委托繁峙县综合职业学校招收佛乐班,并把该项目的所有投资列入县财政预算。2017年9月,又邀请4名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到该校进行文艺支教服务。下一步计划在砂河镇开办佛乐班,培养佛乐演艺人才。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知名词曲作家樊孝斌、何沐阳创作,卞留念编曲,朱桦演唱的《人到此地比神闲》歌曲,作为演艺中心的品牌形象曲目。

彭阳县“中国黄土魂影像地(彭阳) ”文艺扶贫项目

  彭阳地处黄土高原西端,地貌丰富多姿,集森林山地、河谷平川、沟壑峡谷、黄土台塬、梁峁丘陵于一体,堪称黄土高原地貌“博物馆” 。彭阳历史悠远,文化蕴藉,已发现的旧石器遗址2处、新石器遗址达72处。战国秦长城、“丝绸之路”茹河古道,盘亘境内,史称“关中门户” ,无量山石窟是宁夏唯一有确切纪年的石窟。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过境歼敌,毛泽东夜宿小岔沟,生平第一次住进了黄土窑洞,写下了壮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 。

  彭阳县自1983年重置县制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改山治水、植树造林,历经34年的艰苦创业,植树造林百万亩,修造梯田百万亩,用铁锹锄头把彭阳大地镌刻成风景怡人的“大花园、大果园” ,梯田、林带、库坝交相辉映。

  2018年,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加强调研和筹备,将承办中国摄协、宁夏摄协在彭阳举办的规模不等、级别不等的摄影采风、摄影展览、摄影大赛等活动,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要求。

  将每年4月12日确立为“中国黄土魂影像艺术节” ,开展摄影采风、摄影展览、摄影评奖、摄影论坛、摄影交易、摄影讲堂等主题活动。

城口县大巴山“山神祈福文化”文艺扶贫项目

  城口处于大巴山腹地,位于长江上游,是重庆东北,乃至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县”之称。大巴山纵横绵延千里,滋养了万千百姓。百姓靠山而居,世代繁衍,逐渐产生出对大巴山、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尊崇、热爱、敬畏。这种独特的尊崇、热爱、敬畏衍生成为今天地方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大巴山“山神祈福文化” 。

  “山神祈福文化”是对城口民间“搭红”现象进行初步调查后给予的命名。“搭红”是大巴山地区一种较为独特的民间信仰现象,以大巴山腹心地城口为盛。大大小小的“搭红”点在城口县内广泛分布。据初步调查,城口25个乡镇共有“搭红”点155处。“搭红”点多位于地势险峻之处,有的“红绸”延绵上千米,成为城口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搭红”还配有简要仪式内容,有去灾、保平安、去病、求财等多种人文心理需求。

  对“山神祈福文化”在深入挖掘基础上,把“山神祈福文化”融入到城口县正在建设的以生态为主的两个5 A级景区, 3个4 A级景区和一大批3 A级景区,融入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太和县“千人计划”艺术培训文艺扶贫项目

  1995年太和县取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 2010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2013年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中国诗词之乡” ,文艺人才资源丰厚。皖北最大的书画古玩市场——太和华源书画古玩城和太和县书画艺术馆每年走出去、请进来书画交流、销售已形成规模化市场。

  立足打造“诗画太和”品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训优秀诗、书、画、剪纸、刺绣、陶艺等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力地促进太和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各门类艺术发展。全面实施诗、书、画、剪纸、刺绣、陶艺等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 。

  计划从2018年起,培养一批书法、绘画、诗词、剪纸、刺绣、陶艺等方面的领军人才、领航人才、领队人才,为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建立“千人计划”人才信息库。对遴选产生的诗、书、画、剪纸、刺绣等各级各类艺术人才,分门别类建立信息台账,形成人才信息库。设立艺术培养基金。政府每年将投入一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千人计划”人才队伍培养与发展。开展培训活动。对“千人计划”内的各类人才,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论坛讲座、经验交流、作品推广等活动。适时邀请国家或省级艺术家进行授课。

罗田县《大别山放歌》文艺扶贫项目

  大型原生态民俗歌舞《大别山放歌》 ,以鄂东特色民俗歌舞为主体,是一部集罗田文艺精华、专业与业余演员共舞、城乡群众雅俗共赏的综艺项目,由罗田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文化局、县文联负责统筹,县剧团具体创作演出。自2009年首场演出以来,已先后演出了300多场次, 2014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罗田县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对外宣传推介罗田,提升罗田美誉度和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启动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局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其进行重装改版,由原来的大型舞台表演版改编为景区演出版和乡村演出版,景区演出版面向游客,乡村演出版面向农村,在节目编排和人员组成上各有侧重。这一新模式目前仍在探索中前进,在融合中发展。

  景区版面向游客,侧重展示罗田的自然风光、特产名吃、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力争留住游客。今年,县剧团已在天堂寨、薄刀峰、三里畈丰泰温泉等景区演出近100场。乡村版侧重于送文化、种文化,由专业院团和专业人员提供创作和节目辅导、辅助设备设施,吸纳农民剧团和村级文艺宣传队节目,带动群众参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武都区《橄榄树》影视剧创作文艺扶贫项目

  《橄榄树》影视剧创作,以油橄榄产业在武都的传奇发展作为背景,弘扬周恩来总理、中国林科院徐伟英专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心系人民的高尚品质,歌颂为油橄榄产业发展而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创业者,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当前精准扶贫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推介陇南武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带动贫困县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是项目实施的主要指导思想。

  通过影视剧的拍摄播映,一是扩大“陇上江南”武都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业,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贫穷落后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推动作用;二是为当地独特的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产业起到大力的宣传推介作用,增强当地特色产业长足发展;三是促进当地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