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风俗中的古老形态
——谈武义昆曲的特色
作者:麻国钧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金华。1979年的时候,我已故的恩师祝肇年先生带着我们5个人来了一次全国5省14市的戏剧调研,金华是其中一站。来金华是听婺剧,婺剧高腔可真好听。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碟片,也没有录音带,给我们听的据说是钢丝带。这次又来到这一带,感觉很亲切。

  中国的戏曲很多事真的不好说,戏曲太过丰富,一个人甚至穷尽一生都不能研究清楚几个问题,比如什么叫戏曲的问题?你不信咱们讨论讨论,肯定打起来。王国维先生说戏曲是合歌舞演故事。那合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倒也未必。

  在我看来,在很长的发展历史当中,戏剧包括后来的戏曲都曾经是神灵的供品。古代祭祀天神的时候,把一些丝织品等供品烧着了,让它的烟气升上天空,等于奉献给了天神。祭祀地祇,则要瘗埋,在地上挖坑,祭品放在坑中。当然还必须有牺牲。祭祀人鬼的时候,不用牺牲而用熟食供奉。与此同时,还要演出节目。神得到祭祀,也得到祭品,还看到演出,于是人们跟他们要什么东西,便会得到什么东西。祈求什么,也会如愿以偿。戏剧以及后来形成的戏曲,就是伴随着祭礼仪式诞生并发展。而后,演出艺术的商业性越来越强,对神灵的信仰越来越淡漠。终于,戏剧脱离祭礼仪式而独立,进而得以大发展。然而,戏剧作为神灵供品的原始属性长期没有消失殆尽。全国无以数计的神庙剧场的建立与存续便是明显的例证。这次武义昆曲的演出现场,在舞台对面特设一个祭桌,也是一个明证,说明台上的演出是演给神灵的,而观众不过是借此而看戏罢了。

  进而言之,武义草昆的演出空间已经不同于苏昆等雅化的艺术形态,它依然保留着某些原本的风貌。至于武义昆曲是在雅化的昆曲传入之后,再与武义地方风俗结合而变异的样态,还是别有来源,未必说得清楚。无论如何,它能够保留下来祭桌以及迎城隍、敬神、请神、开台、扫台等仪式,在形态上就是古老的。换句话说,武义昆曲,还是祭祀仪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还没有完全从祭祀仪式中抽离出去变成一种商业戏剧,它的珍贵性恰恰在此。

  我们常常对韩国的端午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世界性“非遗”项目而不满。实不知他们的端午祭所祭祀的是城隍,大量的演出在城隍祭的过程中演出,而所谓“端午祭”不过恰在端午期间罢了,与屈原、伍子胥等毫无关系。我们的戏曲,大都抛弃了祭礼仪式,作为独立于祭礼之外的艺术而存在了。而联合国所看重的恰恰是其原本形态。武义昆曲的艺术性远不能与雅化的昆曲媲美,它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的原本属性上面。因此,要想让武义昆曲延续生命,恢复它的原本属性以及全部祭礼程序,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武义昆曲的特色恰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