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作表达自我心声
——观画家王欢来画作有感
栏目:画者
作者:王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紫气东来  王欢来

  在王欢来朴拙而优雅的画室,一边品茗一边寒暄。笔者看到墙上的竹板刻着篆体的一幅秦文公的石鼓诗,古朴苍劲、铿锵有力。谈话便从石鼓诗谈起,王欢来介绍说, 40年前,他从天津美院版画系毕业,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逐渐喜欢上了油画,后来又迷上了中国画。他曾经在天津汉沽当文化馆馆长,上个世纪90年代南下深圳打拼,弹指一挥30多年。

  王欢来的画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吸引眼球。当笔者逐一欣赏王欢来的画作,眼睛为之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红高粱》 ,作者捕捉晚秋夕阳的一瞬,把占据画中央的三穗高粱画得一片火红,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丰收的喜悦。笔墨大胆,浓抹重彩,突出了意象中的高粱,整个画面带有梵高《向日葵》的那种印象派手法。笔者被这幅画震撼了,高粱竟然能如此表达,笔者从未曾见过。第二幅是《胡杨》 ,关于西北的胡杨林,那是北方画家离不开的题材,画胡杨林的画作我曾见过不少,或静谧或恬淡,充满着诗情画意和浓浓的西北风情,可展现在笔者眼前的胡杨林却出乎了笔者的预料。

  《胡杨》一下子打破了笔者所有惯常的想象和思维,画面上,沙漠中呈现的是胡杨树的根,它们互相交织、盘根错节,紧紧地抱作一团,扭结在一起,间或透着几片象征生命力的黄黄的枯叶,浓淡、动静、明暗在这里融为一体,这种出乎意料的构图和画法,让笔者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王欢来画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原创性。王欢来是一位文化积淀颇深的书画家,他多年研习汉沽刻字,画作深得津门画派熏染。这些年,他又在深圳这块充满创新的热土上吸吮着岭南画派的风格,各种文化营养的滋润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尤其是他的花卉,如紫藤花、三角梅、芭蕉、剑兰等,气在笔力,收放自如,雅中脱俗,韵味十足。

  王欢来的画风是属于“自己”的,尤其是他在线条方面的功力和布局上的大气以及色彩的运用上,看出学院派的功力。而且,他把这些技法和功力不露痕迹地融进自己的画作。 《紫藤芭蕉》画面上的藤枝充盈,芭蕉苍劲有力,尽显磅礴阳刚之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将大自然中的林木花卉演绎得气象万千,意境深远。再看那幅《剑兰》 ,每一笔都能看出画家的自信,意到气到,收放自如,不卖弄不做作,画得情真意切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

  王欢来把西画功底和中画意境相结合,汲取传统绘画营养的同时,大胆创新,关注笔墨的同时更加关注境界,加上他个人心胸开阔、胆识过人,可以说,用画作表达自己的境界和心声,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看到王欢来的画作,突然有些感慨,便赋诗一首:笔下奇林美景,心中风花雪月,一笔画尽天下,展尽铁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