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更多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
激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栏目:名家
作者:韦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韦廉执导的电视剧《铁血将军》海报

  过去两年,我拍了一部低成本电影和一部较低成本的电视剧,做了一部中影集团投资较大的电影的监制。再结合我过去拍摄《太行山上》 《大决战》 《大转折》 《大战宁沪杭》和《道是无情胜有情》等影片的亲身实践,就军事题材影视剧创作,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近十几年来,电影改革不断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简政放权,使电影产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国产故事片已经达到772部,全国票房492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军事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但是, 2016年有关部门报批了2731部电影,上映的却不过629部;2015年,报批的电视剧有3万多集,批下来的才1万多集,由于“质量问题” ,很多连备案公示都没有通过。我认为,造成目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影视剧的产品数量大于作品质量。

  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同属于文化领域,又同属于市场经济领域,二者的物质载体都具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此影视剧具有商品性。但影视剧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产品,产品是统一模式和相同规格的,是可以批量制造生产的,而影视剧必须是原创的、独一无二的。影视创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就像恩格斯关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而且应该说就是如此。 ”因此,唯一性是影视作品与其他文化产品最根本的区别。

  跟我合作过几部影视剧的一位制片人,最近“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他只用7天时间就可以筹备好一部电影, 20天可以筹备好一部电视剧,真可谓“与时俱进” 。这是当前我国影视剧出品人和制片人的典型浮躁心态。去年我拍摄电视剧《铁血将军》 ,制片人先签订了主要演员的合约,然后才确定开拍时间,整个筹备时间只剩下了26天,还要修改文学剧本。幸亏事先给我打过招呼,我有半年多的时间熟悉有关史料和消化剧本。这26天,我一边筹备,一边带着我的合作伙伴12个人,和编剧一起调整、修改,甚至部分重写剧本,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睡眠时间,才得以仓促开拍, 32集用了72天拍完。虽然今年6月在央视8套播出后的单集收视率最高达1 . 91 %,也获得了观众好评,但还是留下了太多的不该留下的遗憾。

  难怪,大家对一部电影的贬义词是“像电视剧” ——叙事拖沓、影像不讲究,大量的人物近景堆砌,丢失了电影影像的空间感。对电视剧的褒义词是“像电影” ——精炼、影像讲究,注重表现人物和环境的空间关系。影视创作人员痛苦的是:给你拍产品的条件和资金,却要你出作品。最痛苦的是:明明可以拍成一部艺术讲究的作品,出品人和制片人却只要你出一部艺术将就、只要赚钱就行的产品。

  当前影视创作的流行病是:热门题材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抄袭;靠颜值吃饭的“小鲜肉”遭到疯抢;制作成本极低,演员片酬天价;几天筹备就开拍,创作人员没有时间消化剧本和做物质准备;演员不去体验生活,拍摄前一天到组;剧本没有看懂、表演不动感情;书面化的台词演员照本宣科,台词的什么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等全然不顾,台词能背下来就不错——一切靠后期配音;一套沙发、一套茶壶可以贯穿全剧所有场景;一个“跟组演员”可以演若干个角色,完成片里处处可见;艺术片拍成了动作片;史诗片变成了情节片;历史片“演义”成了惊险片;传记片戏说成了谍战片……造成影视创作粗制滥造的三大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人唯钱是图;从业人员素质太低;制作经费严重不足。

  事实上,军事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期待我们去广开深采,呼唤更多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虽然,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影视艺术工作者们都面临着是做作品还是做产品的困惑,也都会在创作生产实践中接受挑战和考验,但军事题材影视具有独特魅力,观众热切期盼优秀的作品问世,呼唤更多更美的有血性的、威猛阳刚的军人形象出现,因此笔者呼唤给予艺术创作宽松的创作环境,不急于求成。艺术创作需要一个宽松的创作空间,以及“沉下去”研究历史,“跳出来”让历史通过想象的酵母发酵成为艺术的时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