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土的”艺术最有效的送达
作者:刘加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艺术作为“遗产” ,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极言民间艺术到了濒危和稀缺程度,并非已然停滞了、死亡了,退出了人类文化的展示舞台。他们或许会在博物馆、收藏室留下一两件干枯的“蝉蜕” ,但是同时也一定会有民间艺术的新生命出来,翱翔于天空,鸣唱于树林,成为夏日时光里的独特意象。

  因为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 ,民间艺术的根脉会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审美、教化、生存、娱乐等等的需求持续存在。民间艺术的变异性、活态性、时代性,以及多数民间艺术必然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让人们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时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时空。

  2014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泥土的芬芳》介绍了天津泥人张的创作状况。泥塑作品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这个“泥土”不是指泥塑创作的材质,而是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特点,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用传统的艺术方式表达时代主题,传达时代精神,展示当代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状貌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情感色彩上,天津泥人张保留了民间艺术轻松愉快的特点,敢批评决不苛刻,有歌颂却不肉麻,有夸张却又不古怪。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巧妙地处理好了可爱性美感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平衡协调,给人一种自然率真、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艺术享受。一句话,泥人张所用的泥土,是鲜活生活的泥土,地气充沛的泥土,不是太空的营养基,更不是人工合成的“假土” 。

  其实,早在2013年下半年,有心人会发现,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围挡上面,都有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型户外招贴画。那些憨态可掬的泥塑娃娃,那些朴素又大方的民间剪纸、色彩斑斓的木版年画,都在共同的中国梦的主题下面,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姿。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用相同的艺术面貌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机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众场所的墙面上。

  这两个由中央文明办主导的政宣公益项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用最土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最有效的送达” 。在新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胎于古老墙绘艺术的宣传方式和民族民间流传千百年的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艺术形式,在新的时空中获得了潇洒恣肆的存在状态,不能不说让人惊叹,值得反思。

  第一,一定要用民族的方式表达。用最“土”的方式表达最新鲜的时代主题,在很多人看来,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新技术新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思想价值审美追求多元化了的时代,用泥塑、剪纸、木版年画等土气的、传统的东西来表达,会不会费力不讨好呢?一清老师最具说服力的道理是:文化这东西是相对恒定的,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东西,即便你看不见,它们也依然在灵魂深处潜伏着,只需要一个巧妙的唤醒、激活、鼓励,就能得到热烈的回应。事实证明,这个迅速覆盖全国几乎所有建筑工地围挡的“我的梦中国梦”公益政宣活动的传播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不同政见、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审美趣味的人的一致赞赏。

  第二,一定要用大众的平台发布。在自媒体广泛普及的时代,用户外招贴画的方式(平台) ,是不是太老土了呢?策划者独辟蹊径,绝门出击,克服困难,说服同侪,把项目做出来了。用最原始的手段最低廉的成本实现了最有效最到位的送达。

  在艺术创作手法和发布平台这两大关键要素上,“我的梦中国梦”和“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政宣项目都选择了回归传统和民间,回归貌似已经“遗产化”了的民间艺术,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间艺术是民间的艺术,民间是民间艺术的出发点也是着眼点;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所有艺术创造活动的终极目的。

  2017年5月18日至23日,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如果说几年前中央文明办“我的梦中国梦”大型户外宣传带有一定程度的尝试和冒险性质的话,这一次用农民画表达时代主题的创作比赛,就完全是一场自觉、自信和充满激情的艺术表演了。此次全国农民画大展共收到全国60多个画乡及少数民族地区推荐选送的1450多件作品,经过精挑细选, 200幅优秀作品获准展出。作者分布也十分广泛,来自23个省份,包括汉族、藏族、回族、苗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的创作队伍。作品融会了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表现农村生活和群众的文化追求,体现了当代农村生活的多样性。中国农民画经过几十年努力经营和锤炼,已然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里独具魅力的一大类型。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绘画艺术,超越了或者突破了学院派绘画对平面美术的基本规范,忠实于生活本身的丰富与多彩,和朴素率真的个性化审美需求,把包括粉画、油画、国画、版画、漆画、唐卡等多种艺术语言在内的“不讲规则的规则”运用得出神入化、巧夺天工,让人赞叹不已、欲语忘言,呈现出民间艺术无限的生发可能和无法遏制的表现张力。

  与泥塑一样,农民画似乎也曾经是比较“濒危”和“遗产”的艺术,但是风水轮流转,审美也螺旋,某个特定时期的相对沉寂也许正是为了酝酿另一次更大规模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次中国农民画的“大展” ,一时间成为了京城艺术圈里热议的话题,让很多人感觉惊艳甚至震撼,多少年象牙塔里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进行艺术创新而不得,如今却被来自基层、来自大地的农民“画师” ——他们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艺术家——爆出冷门。他们的成功秘籍,已然可以用10个字概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对优秀传统艺术的态度上,他们不约而同坚守了根本,走对了方向。而他们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画师们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熟悉的生活和切身的感受。所谓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以天津泥人张和中国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保持活力,在乡村和农耕文明快速消退的时刻继续活跃在“城里人”的日常生活中,美丽在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艺术大观园里,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有生气,能创新,尤其擅长响应政府号召,遵循艺术规律,把握现实题材,心系民生苦乐,感应民众关切,了解基层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八个字在这些成功的民间艺术作品和他们的创作者那里,不是一句时鲜的宣传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执着追求的艺术信念,生活与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