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家们的“左岸”浪漫归来
栏目:关注
作者:尚雯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世纪70年代的文艺会堂内外景

  近日,话剧《命中注定》在上海文艺会堂登台,标志着拥有55年历史积淀的上海文艺会堂正式向公众开放。

  上海一直有着浓郁的戏剧演出和文化生活氛围,上海文艺会堂更是一处承载着上海文艺界故事与记忆的殿堂,被称为上海文艺家们的“家外之家” 。这座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200号的大院,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心下,由上海市政府将此处的华东局机关小礼堂调拨给上海市文联,成立文艺会堂,作为文艺界人士交流、聚会、座谈、联谊的活动场所,藉以联络感情、激荡灵感,全心全意地为文艺界人士提供优质服务。

  在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艺会堂旧照中,依稀能够看到这个大院最初的模样。深沉的铁皮大门和门上开出的一扇小小的门洞,让它从外表上看起来同当年的机关单位并没有很大的区别。门头题写着朴雅的“文艺会堂”四字,据说是鲁迅先生的手迹。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这扇铁门内的世界,永远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大茶室里,藤椅围成一个圈又一个圈,大家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书画家们也常在这里约会。散装啤酒、内部电影、小卖部、小书店、茶室……每个文艺家都有自己关于文艺会堂的私家记忆。

  开办茶室的主意,据说是当时的文艺会堂主任毛铁民提出的,希望能以低廉的茶资、洁净的环境、温馨的服务为文联会员以茶会友提供方便。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画家张乐平每天午休之后,都会从五原路的家中出发,沿着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路,笃悠悠地晃到文艺会堂来。同侪好友蔡振华、乐小英、陶谋基、阿达、詹同他们往往已经沏好清茶等着他了。这群在美术史上留下过各自足印的老前辈,总是亲密地围坐在那里,今天商量即将见报的《抗美援朝》的创作分工,明天听阿达介绍《三个和尚》美术片的创作思路——不用对白、不配音乐,只凭一个小木鱼快慢的节奏声响配合形象动态和表情……阿达手舞足蹈说得得意,大伙儿频频点头听得起劲。杂文家郑拾风素来与漫画投缘,念头起来了,总忍不住要挪动已然坐定的椅子,兴致勃勃地凑过来拼桌,并风趣地插话…… “也有不少剧作家腋下夹着稿本,邀二三好友共同研讨。我见到赵丹潇洒地走进大门,与友人打过招呼后,径往大草坪上一躺,抬头朝天,神情怡然地想着、笑着。我猜,他大概又突发了美丽的灵感。 ”徐昌酩曾在他的回忆文字里动情地写道。这呼之欲出的画面感,让人光是读来便忍不住生了几分向往。

  文艺会堂的老照片还定格了这样的画面。文艺会堂延河饭店(茶室)的门廊里,于伶、赵丹、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黄宗英正齐聚座谈,桌上喝得半空的啤酒瓶、插着烟头的烟缸和依旧冒着热气的玻璃茶杯暗示着席间的热烈与随性。另一边,翻译家草婴正微微倾过身去,同一旁的朋友切磋翻译创作的心得,鼻子上架着的秀郎镜,身上的的确良衬衫和桌上那只纹样素雅的铁皮热水瓶是那个时代最经典的审美记忆。作家钱谷融也是这里的常客,和老伙伴一起弄几个小菜,开两瓶汽水,吃吃聊聊,讲讲笑笑,不亦乐乎。老照片的年代覆盖了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这段岁月,尽管“文革”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文艺会堂和它的这间茶室从文化人的生活地图里轰然褪去,可颠倒的世界一旦正身回来,那些优雅而迷人的旧日光阴却仿佛始终静待于此,从未走远。

  1992年,文艺会堂完成了它的第一次改建,一幢有会务、住宿、餐饮等功能的文艺活动大楼建成,全新的上海文艺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上海市文联以及所属各协会的各项重大活动的举办场所也从原来的旧礼堂,搬入了位于活动中心底楼的文艺大厅,上海市领导与文艺界的座谈会也在此召开。

  2012年底,随着上海文艺事业的发展,这处大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2015年,阔别三年的上海文艺活动中心再度向新朋老友张开怀抱,并正式由“上海文艺活动中心”更名为“上海文艺会堂” 。

  从“文艺会堂”到“文艺活动中心”再回到“文艺会堂” ,名称变迁的背后沉淀着历史底色和时代印记。会者,聚也。会堂者,欢聚之所也。文艺家欢聚的地方,就是文艺会堂。地点的延续与名称的承袭,是怀念,更是归来。无论建筑与环境如何更迭,延安西路200号的这个大院,始终都是上海文艺人心中最温暖最亲切的港湾。

如今的文艺会堂外景

  而今,全新的文艺会堂矗立在眼前,砂色砖石墙体和高大的方形门廊立柱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庄严而温柔。整个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地下两层是停车库,地面六层则按功能划分为:一楼二楼是文艺展厅,三楼四楼则是大小不同的各类会议室,五楼六楼则留给机关办公。此外,底楼还有沙龙性质的咖啡茶室可供文艺家们聚会交流。它的所在,正是老同志口中那最初的文艺会堂的旧址。地点的延续与名称的承袭必然传递着某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是怀念,更是归来。

  集结、相聚、跨界、碰撞……这是文艺会堂一直努力要达致的目标。此次转身后的上海文艺会堂开启商业演出,正式向社会大众开放,正是要将这一有着历史积淀的文艺活动场所真正办成活跃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举办艺术展示、开展艺术培训、提供娱乐休憩的文化之家,集结一切可能集结的力量,吸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共同推动上海文化事业发展。

  2015年11月以来,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群团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文联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于2016年7月启动改革试点。在上海文艺院团改革和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文艺会堂的转型,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利用的变化,更是对上海深厚文艺传统的一次回望和梳理,对上海城市文化魅力和潜力的一次再度发掘。希望未来的上海文艺会堂,真正成为代表上海文艺品位和文艺水平的所在,并将上海滩上优秀的文艺活动都吸引到这里来,将文艺会堂的各项空间和功能真正盘活。上海文艺会堂不仅要做上海文艺家们的浪漫“左岸” ,也要成为市民的文艺之家,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当之无愧的地标。

  塞纳河的左岸因为活跃其间的巴黎文艺家们,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浪漫的形容词、一种精神象征、一个典雅符号、一笔文化遗产、一处文学与艺术的交融之所。当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作为一种修辞,这样的浪漫表达放在文艺会堂身上也同样适合。毫无疑问,它可以成为、也应该就是上海文艺家们的浪漫“左岸” ,而且在修辞之外,它可提供的更多,可实现的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