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的阳光为何如此鲜明洁净?
作者:张安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走进始兴,阵阵灵秀、轻飏、怡悦的客家山歌纵情地撞怀而至,缕缕清润、甘馨、芬芳的客家肴香欢愉地扑面而来。更有那一幢幢古朴、雄阔、玄奇的客家围楼,大爱无言地敞开着挚诚的情怀;一张张福善、贤爱、灿烂的客家笑脸,热情无限地涌现着亲切的和蔼。使人完全忘记这里是粤北山乡,而深信自己返回了久别重逢的家园。

  走进始兴不出半天,人们就会不可名状地感觉到,这里的客家山歌之所以如此动听,这里的客家美食之所以如此诱人,是因为这里有着无比洁净的阳光。始兴的阳光,特别地明丽鲜嫩、纯洁清新。整日里灿烂地照射在这片“古之福地”上,照射着“粤北粮仓” ,照进万千客家人的心坎里,给人活力,激人昂扬。客家建筑,之所以能千古传奇,万人礼仰,是因为有这绚丽的阳光为其注入了不朽的神韵,永恒的辉煌。

  洁净的阳光下, 249座魅力无限的客家围楼,有如珍珠般撒落在始兴县境,向人们不厌其烦地展示着兼容闽、粤、赣客家古堡的建筑风格,为人们乐此不疲地诉说着具有古代中原坞堡建筑遗风的历史珍传。奠安围、绍芬围、八一围、燕翼围,处处讲述着始兴“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真情故事;竹苞松茂围、竹林同庆围、永成保障围、保合大和围,展示着始兴客家的价值追求与审美情趣。尤其是那被誉为“广东最大一处客家围楼”的“满堂客家大围” ,既展现出古代雄浑朴实的动人气势,又洋溢着近代精致高雅的喜人韵味。各种房间达777间,建筑历时逾24年,清道光十三年动工兴建,至今仍风采不减,典范依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洁净的阳光下,九龄故里,石头塘边,唐代名相、岭南诗祖的不尽故事熠熠生辉,“贤相风度昭日月,岭南诗祖传千年”的不绝佳话口口相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使始兴的阳光抽穗成盎然的诗意,传递四面八方,蜚声大江南北,享誉古今中外。还有那明朝大臣谭大初的尚书故里,清代重臣张之洞的古围题词,孔子学生曾参后人的宝图银库,东湖坪学子辈出的元盛书院,以及秦汉烽坞,汉代城堡,南粤石城,天菊吊桥,沈所红围,石泉古寺,众多的胜迹名地,丰富的珍典宝闻,使客家文化不断得到传承,日益得到弘扬,使始兴“中国围楼文化之乡”“中国最美小城”的美誉声名远播,颂赞远彰。

  始兴的阳光为何如此鲜明洁净?当人们来到车八岭,来到始兴县东南部的崇山峻岭中,看到这里保护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植被,看到逶迤连绵的一片片原始森林,其答案便会不问自明,一目了然。

  早在1981年,始兴的乡亲们就根据自己对保护环境的本能理解,爱护森林的自觉意识,先于许多地方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即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今天,该保护区已经成为南岭南缘保存完整、面积较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的我国特有的原始季雨林区,已经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原始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典型代表,是北回归线荒漠带上极其难得的宝贵绿洲。

  保护区内古树名木,耸翠叠绿,奇花异草,四季盎然。在茫茫林海里,蕴藏着丰富且起源古老的植物资源,保存着繁多且独具特色的古代残遗物种,是名不虚传的“物种宝库,南岭明珠” 。保护区目前探明的植物达1928种,以“史前遗者”著称的观光木,以“活化石”闻名的三尖杉等,在保护区内相当可观。由于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地表覆盖良好,能大量截留和涵蓄降水,使得保护区内溪流纵横,泉瀑密布,水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广东省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珠江最大支流北江上游东北支流的发源地,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计得失地作出可贵贡献。据测算,保护区内的森林每年可吸集粉尘140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完全称得上是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庞大的鲜氧制造厂。有如此绝美的环境,这里的阳光怎能不清澈灵透、洁净鲜新!

  只要在始兴住上一两天,就会与时俱进地发现,这里的环境之所以能够保护得如此良好,主要是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客家文化使然。多年以来,始兴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坚持把生态立县作为守土有责的使命担当,把保护环境作为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走“绿色为本,生态领先,民生和生态双为底线,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山水秀,人文美,经济好,百姓富”的珠三角后花园,在丰实绿色财富、提升生态福祉方面取得了一次次喜人的成效。

  始兴县是纯客住县,全境通行客家语,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天地人和”的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古训,是客家文化中朴素的生态哲学传统。客家的先人们在不断地迁徙中,逐渐形成了敬畏天地、尊重自然的客家生态伦理文化,形成了协调天人关系的高超智慧和成功经验,并且融汇于丰富的民居建筑、田地耕作、宗教信仰、禁忌制度、家规民约、文学艺术等等之中。如其客家民居,选择“顺应天地人和,照应天地万物”之地作为宅址,运用黄土、细沙、卵石和木材等生态材料进行营建,不仅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其消亡后又会完全归于自然,充分体现了一种具有客家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张安华 中国华能集团摄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