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春色满家园
——喜观2017新年戏曲晚会
作者:姜彤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 2017新年戏曲晚会所选择的14个剧(节)目片段,既是对“振奋人心”四个字的全方位诠释,也是对由传统的新年京剧晚会升级而来的新版新年戏曲晚会的阶段性总结。

  几曲园林方径转

  晚会所选剧目是对2016年戏曲概况的全面总结,这样的眼界和气度,在过往的同类晚会中并不多见,既是戏曲界同仁回归初心的舞台见证,更是对戏曲文化精神的提炼和传扬。

  京剧《党的女儿》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多地推出的一系列红色题材优秀剧目之一。国家京剧院的版本是全新创作,启用一批新生代青年演员;北京京剧院则以同名经典歌剧为蓝本移植,由王蓉蓉等名家领衔。新年戏曲晚会选用后者的精华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 ,细腻处见华彩,激越处显浓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淮剧《小镇》是近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收获,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最终成为获得文华大奖的五台戏曲剧目之一,此剧的创作灵感来自马克·吐温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聚焦诱惑之下的世态人心,告诫大家要“自警自戒言端行正,自罚自惩修德修心” ,其中关于“贪”的大段唱腔颇具剧种特质,“贪,让人失根本;贪,让人妄念存;贪,让人心思乱;贪,让人神智昏;贪,让人迷本性;贪,让人忘人伦。古往今来多少事,皆因贪字起祸根” ,陈明矿和陈澄两位淮剧名家的演唱珠联璧合,酣畅淋漓。

  壮剧《冯子材》在近年来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以中国近代史上唯一打赢的反侵略战争——镇南关大捷为背景,再现爱国名将冯子材的英雄壮举,在2016年先后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舞台呈现工整大气, “洒我一腔血,换我山河清”的家国情怀让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于2016年7月5日至8月3日在京举行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所引发的观剧热潮历历在目,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跑旱船》即为其中的31台剧目之一,该剧将戏曲与动漫相结合,根植生活沃土,讲述鲁西南地区老年再婚故事,人物鲜活,表演生动。

  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从2016年9月28日至10月19日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1个剧种31场演出齐聚河北,声势壮观。丝弦名家张宝英的《杨家将》曾在展演的开幕式上引起轰动,此番亮相新年戏曲晚会,编排新颖,高昂辽阔,对梆子剧种尤其是丝弦的推广作用不言而喻。

  2016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全国性的纪念演出活动此起彼伏。上海昆剧团五班三代演员联袂登台,“临川四梦”在昆曲史上极其罕见地连续上演,并在世界范围内巡演50余场,演出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均创新高。晚会选取了黎安、沈昳丽携手的《紫钗记》 ,字字珠玑,声声悦耳,尽显昆曲之魅,尽揽四梦之美。

  钟鸣鼓催霞光现

  本场晚会一如既往地选择了几个传统剧目中的经典片段,代表着戏曲的文化品格,也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粤剧《柳毅传书》和京剧《状元媒》是至善至美的古典爱情故事,分别由广东粤剧院的蒋文端、林家宝和湖北省京剧院的万晓慧表演,对花好月圆的期盼溢于言表,经典旋律沁人心脾,浸润人心的唱腔绕梁三日,过耳难忘。川北灯戏极少有机会登上首都舞台,这次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薛川表演的《跳蹬》让人对这个剧种的认知更进一步。

  晚会的开场和大轴节目历来最受关注,也多受诟病。2017新年戏曲晚会的主创显然为此颇费心血,两个节目均有独特个性和艺术智慧。

  戏曲联唱《普天同庆》 ,融京剧、上党梆子、川剧、云南花灯戏、藏剧于一炉,展新年新景,颂天地人和。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出单位和演员的选择很到位,极富信息量和专业修养:演出单位既有国家级的国家京剧院,也有省级的云南花灯歌舞剧院和青海省藏剧团,更有地市级的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还包括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这样的艺术院校,演员既有“二度梅”得主,也有获奖不多的实力派。

  以京剧戏歌《新的长征在路上》为新年戏曲晚会收尾,同时也为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当年的长征景象和今天的新长征画面在舞台上用京剧声腔和程式技巧贯通,赏心悦目,倍增雄心壮志,重走长征路的动力和必胜信念油然而生。

  万万奇异布大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戏曲的文化自信如何树立?晚会所选几个剧(节)目便从不同侧面提供了角度和营养。

  比如历史角度。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于2007年的越调《老子》 ,曾获文华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该剧以《道德经》的创作过程为主线,选取老子在战乱年代“挥千金助难民”以及面对“官爵权利”诱惑不为所动等情节,以“为民写为民用还民期盼,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为主题,诠释老子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剧目,要不断打磨,常演常新。

  比如亲民角度。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的小戏《喜上喜》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取材于传统剧目《压面糕》 ,以其浓烈的喜剧色彩和馥郁的泥土气息备受当地百姓欢迎,是著名二人台演员武利平的保留剧目之一,他把“祝寿之喜”和“招亲之喜”的“喜上喜” ,用多种形式和技巧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滑稽幽默,生动鲜活。

  比如传承角度。近些年各地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这从晚会上由北京史家小学分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北京市西罗园学校和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区)的学生们联合表演的《少儿唱大戏》中便可窥见一斑,京剧《珠帘寨》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和豫剧《花木兰》的经典唱段被孩子们演绎得活灵活现,可见戏曲走进校园课堂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为其良性普及和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