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摆渡人》:“心灵鸡汤”式的表达已不合时宜
栏目:争鸣
作者:彭士校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摆渡人》剧照

  “人生就像一条无边无际的河流,我们都会落水,摆渡人的任务就是将你救起,送你上岸” 。这是《摆渡人》影片开篇梁朝伟饰演的男主角陈末的旁白,也是电影自宣传之日就打起的旗号。不难发现在电影的简介当中,创作者将摆渡人定义为城市里的超级英雄,摆渡就是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用快乐和温暖,抵抗这个世界的悲伤。这为电影奠定了其“心灵鸡汤”式的讲述方式和叙事追求,点明此电影的目的就是治愈人生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把人生比喻成长河,把摆渡人比喻成能够引导人们走出低谷的“心灵导师” ,也就是“心灵鸡汤”的灌输者。

  事实也证明,旁白的方式从影片开头延续到结尾,时刻传递着创作者总结的人生哲理,试图“摆渡”电影中失意的人物,同时也“摆渡”观众,但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当下的电影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式已经根本转变,试图通过“心灵鸡汤”式的文本表达来获得观影认同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由此看来《摆渡人》的案例可为当下中国电影在文本创作和表达层面带来一定的启示。

  电影《摆渡人》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文本灵感源自张嘉佳撰写的“睡前故事”系列,讲述“金牌摆渡人”酒吧老板陈末和合伙人管春等人拯救情感落水者的故事。故事的立意与出发点不容否定,但是讲述的方式和具体的情节设置使得整部影片的根本叙事诉求:帮助一个个遇到人生难题的生命个体渡过难关,落在了全片密密麻麻、应接不暇的文字“鸡汤”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隔离感,观众本是希望在影像所表征的话语系统当中去获得一种想象的情感的宣泄与抚慰,却被多于影像表达的旁白占据了大部分的分量,从而弱化了故事和情节本身,人物和故事带来的叙事魅力就大打折扣。即使影片是具有很高文艺才情的作家张嘉佳自编自导,大导演王家卫监制的保驾护航,梁朝伟、金城武等星光闪闪的明星阵容助阵,但在引发观众强烈期待之后,却与实际达到的电影体验形成了落差。

  影片在叙事方式上与此前上映的另一部由张嘉佳小说改编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样,依旧是三段论,主线是一个在电台工作的女孩小玉单恋偶像马力的故事;副线有两条,即担任摆渡人的陈末和合伙人管春各自的爱情故事。本应该是三段相互联系且指向共同的叙事主题的故事,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结合使用下,将电影推向主题的表达。但是在具体情节设计上,每一个主人公的故事片段缺少了一种贯穿其中的逻辑,使得故事之间以及每个单独的故事都很破碎,失去了完整性。比如影片开头时从陈末的旁白中得知他要帮助一个棘手的顾客小玉完成一次摆渡的任务,并且在影像上展现了可能即将面临人生难题的马力,也即是小玉想帮助的对象,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都建立得较为合理。但接下来的情节转到了陈末自己身上,从他去医院做检查,引出了自己的情感问题,何木子的名字建立起一个悬念,也就是陈末的前史。在表现其前史的过程中穿插了对于医生老胡、小马哥、阿嫂的介绍和呈现,等叙事重点再回归到开头建立的主线当中去的时候,观众先前建立的价值预设已经快被消解,主线有效发展的时机已经错过,给观众的感受就是碎片化、不完整、缺乏逻辑连接点,很难将这些片段在脑海中完整构架,削弱了观影体验。

  在影片中,三个故事在叙事过程中的融合度并不是很高,陈末、管春和小玉这三个角色,不但没有“三足鼎立”形成有力支撑,反而长短不一、倾斜明显,电影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够突出,剧情上多条支线穿插并叙,如同当下都市男女情感的浮世绘,不免落入了俗套。故事性的弱化、人物塑造相对单薄、主要的表达寄托在主人公陈末间断性的“鸡汤”旁白当中,这些元素都令观众难以认同。

  《摆渡人》虽然在其文本表达的方式和叙事策略上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忽视其中一些精心的安排。摆渡人酒吧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隐喻。在电影当中,它是主人公陈末和管春作为摆渡人的业务场所,如电影中提到的“所有的人,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问题,都可以来这里,摆渡人都可以为你解决” ,充分表明了酒吧的功能;其次酒吧当中的酒,显然是带有明显符号意义的,酒精本身所具有的麻醉的物理功能,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延伸到心理功能层面,人们想通过酒精麻醉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其实摆渡人酒吧本身的戏剧性意义就很明显,金牌摆渡人陈末和管春,以帮助别人摆渡痛苦为职业,而自己却也是身陷情感失意河流中的一分子,他们每天帮助别人摆渡,自己却还没有从情感的伤痛中走出来。特定的场景,对应着特殊的摆渡人群体,随时迎接一个个需要被摆渡的个体,这个场所建构的戏剧性功能对于影片而言十分重要。

  总而言之, 《摆渡人》试图在虚幻之间,运用“心灵鸡汤”式的文本表达给观众编织一个自由的理想国,想要温暖人心,却在当下现实环境中呈现出水土不服。当代受众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已经不完全信奉“心灵鸡汤”的神圣,逐渐发现“心灵鸡汤”本身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逃避式的自我安慰,在面临生活的困难和困境中,仅仅靠“心灵鸡汤”是无法解决的,因此转而倾向以一种更加理智和调侃自嘲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毒鸡汤”的盛行就说明了这一点。 《摆渡人》电影本身的立意和文本目标诉求是具备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但其在表达上过于依赖“心灵鸡汤”的灌输,忽视了故事本身和讲故事的方式,也没能对当代受众的心理诉求做出合理的评估。毕竟电影意义表达重在影像和故事,而非语言和文字,因此很难引发现代受众的心理认同,成为“不合时宜”文本表达的电影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