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开展——
古今相遇,“且饮墨渖一升”
栏目:奏刀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昌硕篆刻作品《且饮墨渖一升》

  “胸无点墨” ,常谓无学问是也。其实,喝一肚子墨水,才是真的没学问。据载,梁武帝为劝学而设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 ,这并非笑谈。 《通典》有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 ……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可见,古代士人应试时,凡成绩、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确是事实,且斗升之间,滥劣程度亦显见。而到了清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柴四》则有言:“少小贾贩,胸无墨渖,焉知故事? ”那时,不但这条沿袭了几个朝代的荒唐法规已不流行,喝墨水也用来形容有学问而保留在词汇里了,腹中墨水多少,已成学问大小的标志,正如今人常以“一肚子墨水”“喝洋墨水”以喻学识。

  由此,百余年前,吴昌硕作“且饮墨渖一升”一方印以自谦,何等虚怀若谷!

  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书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合作主办的“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吴昌硕“且饮墨渖一升”原印石得现其真容。

  展览共分为“明月前身”及“问学缶翁”两个单元。在“明月前身”中,通过展出吴昌硕代表印作“且饮墨渖一升”原印石、吴昌硕印谱及后世研究吴昌硕的资料等,展现吴昌硕的篆刻艺术成就与影响;“问学缶翁”则展示了后世印人师法吴昌硕的篆刻创作,当代30位印人共篆“且饮墨渖一升”之印,并将吴昌硕其它印语进行再创作,用篆刻设计稿、底稿、修改稿、创作手札等记录了他们的创作过程,供众多专家学者及篆刻爱好者观摩研究。展览将展至2017年1月6日。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别号老缶、缶道人等,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集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等艺术成就于一身的大成者,尤其在篆刻艺术领域广收博采,自成流派。作为“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的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为后世难望其项背的是,他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邓石如篆刻理念融于石鼓文书法之中,集浙皖刀法之长,别增后期制作,荡涤纤曼,而求浑朴厚重,寓巧于拙而入于拙,开“吴派”印风;于书法,以石鼓文化出己意,并以石鼓笔法作行草,圆浑如古铁,郁勃似盘蠖,为篆书、行书开出新境,再与篆刻联姻,相辅相成,互为刀笔,气势夺人,力能扛鼎;于绘画,以篆法为干,草法为枝,一任书写,配以厚重色彩,随境题跋,点线面完美的配置,将写意绘画提升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开海派绘画新篇;诗文古趣,虽不及唐宋名流,而能一如其书画篆刻,真气弥漫,抒摅胸臆,尤以题画诗为胜,佳作迭出,诗书画印浑然一体,树立了“诗书画印”新的文人综合艺术标准,影响海内外至今不减。

  “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 ”正如其如是豪言壮语,更值得今人思索的是,吴昌硕的艺术为什么会“空群雄”而开一代风气之先?恰是吴昌硕在其《刻印偶成》诗中所说,“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 ”“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前谁所宗? ”创新是一切艺术与文化发展的灵魂,而今天无数师古者,有多少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为古所囿?展览中30位当代篆刻艺术家面对缶翁“且饮墨渖一升”经典之作,同时且独自诠释,各显其长,各有千秋,此同中见异,师古出新的尝试,合奏出时代精神之新声,颇具深意,亦启发人们在“问学缶翁”之路上不断反思。

  日前,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及系列专题讲座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等30余位嘉宾出席。研讨会上,李虹霖介绍了展览的缘起与策划过程,庞井君讲述了吴昌硕对艺术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与通达圆融的人生境界,陈洪武阐释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艺术精神。与会篆刻艺术家进行了开放式讨论,他们认为,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一代大家吴昌硕就是终生坚持学习古人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入古出新。

  除此之外,展览现场还举办了4场吴昌硕艺术成就专题讲座,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为后学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