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先行者“天下为公”的胸怀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签署的婚姻誓约书

  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正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精选326件馆藏文物和珍贵历史照片,举办“天下为公大道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重点反映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开创共和的历史贡献,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现国共合作的伟大历史转变。同时,通过法书墨迹、函电手迹、重要遗物、珍贵留影等,多维度地展现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目标的人生,展览将持续至12月4日。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94年, 28岁的孙中山取“振兴中华”之意,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高举民主革命旗帜,广泛联合革命力量,发动多次武装起义,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展览通过“开创共和”“伟大转变”两个部分描绘了孙中山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披荆斩棘、奋斗不息的历程,共分为“法书墨迹”“函电手迹”“革命筹款”“重要遗物”“委任书状”“珍贵留影”“永恒怀念” 7个专题。展品中有72件重点文物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包括孙中山宋庆龄婚姻誓约书、孙中山穿过的西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咨送参议院公文、孙中山致黄兴的信札、孙中山委任杨庶堪为广东省长的特任状、孙中山手批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稿本、孙中山演讲录音片、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开学训词等,同时新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已故著名雕塑家曾竹韶的雕塑作品《孙中山先生头像》也与观众见面。

  革命中勇往直前

  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中,孙中山始终怀有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热情,毅然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事业。在孙中山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精神的感召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其间,孙中山将《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及1917年写成的《会议通则》 (后改名《民权初步》 )合编为《建国方略》 ,分别作为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3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本由朱德保存,封面有其签名的《见国方略》在展览中颇受关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孙中山的手札近百件,是关于孙中山的藏品中重要而又珍贵的一部分,涉及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与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各个时期,几乎贯穿孙中山的革命历程。手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党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行动等诸多方面。与其通信者包括黄兴、章太炎、胡汉民、廖仲恺、王鸿猷、邓演达、许崇智、熊克武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这些手札观众可以了解到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研究同时期许多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在展品《孙中山为北伐事致续西峰的信》中,为反对最大的敌人曹锟、吴佩孚直系军阀,孙中山除与张作霖、段祺瑞联合反直外,还联络直系内部不满曹锟、吴佩孚的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部。胡景翼部的续西峰派代表由天津赴广州面谒孙中山,报告将择时起兵反对曹、吴的计划,并拟成功之后请孙中山北上主持政事。孙中山复信称赞续西峰“奋不顾身出而救国救民” ,鼓励他“惟望勇猛前进,以副厚期” 。

  革命需要经费的支持,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孙中山曾四处奔波,足迹遍及欧洲、美洲、日本、南洋,在海外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鼓励他们积极捐款支援革命。发行公债是孙中山筹措革命经费的重要方式,展品中孙中山亲自设计的用于筹款的债券,见证了孙中山在艰难的环境下,不遗余力、倾其所能为革命奉献的精神。1911年,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发起成立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则称国民救济局。洪门筹饷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海外华侨中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以筹集军需款项。金币券分壹千元、壹百元、拾元三种,筹饷局承诺中华民国成立时,该券可以作为正式的国家货币使用。同时还明确规定,凡捐助军饷者,均可获得“优先国民”的待遇。为了推行金币券的认购,孙中山和筹饷局人员于1911年9月初从旧金山出发,辗转美国南北各埠发表演说,劝募捐款,沿途受到广大华侨的热烈拥护和响应。

  生活中亦见哲思

  此外,展览还向观众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孙中山,平日里的他常常题字赠送同志及友人,以勉励同志,联络友情,也常书写古句、感悟以自勉。此次参展的十余件孙中山题词书作,从内容看,数量最多的是“天下为公”与“博爱” ,它们融合了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近代民主启蒙思想,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及政治理论。此外, “夫天下之事……”之感悟、 “知难行易”哲学理念等也都是孙中山题词书作的重要内容。孙中山书法取法北碑和唐楷,兼及苏东坡行书,大字宽博厚重、雄浑开阔,小字书札劲健俊朗、高雅脱俗,别具一格。孙中山脍炙人口的名言“夫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也经常出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此次展览将3幅同样内容的条幅全部予以展示,以展示孙中山始终坚守其革命理想和事业,愈挫愈勇,一往无前的精神。孙中山作为革命先驱和一代伟人,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赋予其翰墨独特的魅力。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宋庆龄陪伴孙中山度过人生最后10年,她与孙中山患难与共,不仅悉心照顾他的生活,而且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协助孙中山完成了许多重要工作。展览展出了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在日本东京缔结婚约后,签下的一纸婚姻誓约书,立下了“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的誓言,让观众看到孙中山既是革命领袖,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抗日时期,孙宋二人的誓约书丢失, 196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份,后经宋庆龄本人鉴定为原件,她还欣然在卷尾题上“此系真品”四个字,并签名盖章。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他所憧憬的现代化中国的美景,如今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激励、启迪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