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代表感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选材是关键。核心要义是要慧眼识珠,要发现那些具有良好文艺潜质和民间情怀的可造之材,发掘其与生俱来的民间艺术天赋与可塑性。民间文艺人才育成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民间文艺创作培训最好远离都市的喧嚣。因为民间文艺离开其族群生活空间将很难有所作为。培养民间文艺人才,研修内容也应因地制宜。既可与劳动生产及生活实际结合,也可以从民间大师的祖传技艺展示、精品力作展览、创作理念交流、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考察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交流中获得启示和认知。在当前,通过更加专业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希望能有效地提高培训对象的艺术表现力、技艺水平。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激发他们的民间情怀,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尊严、文化自豪感和创造精神,并促进其民族民间文化理念的传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民间文艺之乡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锦强

  ◎推动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共享信息,整合资源,求同存异。我们借助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这个平台加强互动,共赢发展。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各艺术门类相互联系、融合借鉴,各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不竭的艺术源泉,多元文化相互交汇,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必将催生出无数艺术的奇葩。通过参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课题研究工作,将指导我在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深入探索和实践艺术创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

  ◎再次回到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感慨颇多。一方面,要感谢研修院提供给我们的平台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期待在2016年携手铸梦工程中有更好的精品呈现,同时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学理性研究中,对我国当代文艺创作的创新发展能够有引领性启示。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郑中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往往独自挣扎在传统精神价值的瓦解和矛盾、生存压力以及名利场的诱惑和摧残之中,个人的才华,常常只能发出幽幽烛火,亟须以国家的力量来组织这些分散和分隔的创作努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么多艺术家会如此珍惜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每次的培训班和聚会。感觉研修院像家,同学们像亲人。面对这个时代提出的大的艺术话题和任务,也只有研修院这个级别的单位才适合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题。如何创造有凝聚力的当代艺术语言,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震荡过程中推陈出新?经历了这次会议的激烈而活跃的思想碰撞,大家彼此更亲切,一个新的艺术创造和整合的过程正在启动。我们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海南大学戏剧影视系副教授邓菡彬

  ◎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跨界研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令我从一个更加开阔的角度触摸艺术、审视艺术、成长自我,是我学习经历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这里研修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是一个集中办班和后续“铸梦”的长期研修工程,和学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学员的艺术创作和工作提供着持续的服务和支持。这次有幸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参与“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文艺创作”课题,让我得以反馈研修并参与到研修院以科研引领研修的工作建设中,使我兴奋与激动。文艺的希望在于人,我会结合自己的杂技研究和创作为研修院的人才培养事业添砖加瓦,也希望更多艺术家得益于这里的研修,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大连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尹力

  ◎短短两天的会议,再次见证了文艺研修院的务实、高效、包容、开放。首先,两天时间多个议程,要求每个议程都紧凑、高效,不能有丝毫松懈。如此紧张的议程,在研修院领导们井井有条的引领把控下,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发言有序,议题集中且质量高。其次,任何一个议题,都必然有优点及不足。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正是论证的意义所在。本次会议各个议题,极具新意和前瞻性,也正因此,挑战与困难并存。面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领导们以虚心谦和的态度逐一记录并总结,着实让人感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燕婷

  ◎不期然间,这次以项目和研究为主题的跨班次“集结号” ,最终成了联动合作,成了头脑风暴,成了新一轮“智库”或论坛,身在其中,与有荣焉。另一点使我深有感触的是,研修院的“常回炉”式的集结活动,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已经早早超出了老师讲课学生听这一种管道模式,而更像是有意思的人的一次雅集,也更得益于情感的联结、氛围的营造、思路的碰撞。今后即便不再做科研项目,也希望仍有论坛及沙龙等活动,以这种方式来敞开和调动头脑与心灵。

  ——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编辑苏妮娜

  ◎故都几度新凉,来京二次心暖。风渡嘉园秋荷残,一缕馨香向晚。欣遇故友,恰逢新朋,沏茶饮荷欢谈。论铸梦各抒己见,辩课题收获满满。昔日研修多顾我,今朝助力共发展。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编剧蔡福军

  ◎艺术是一场永不醒的梦,一生永不散尽的狂欢。感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让我们将这个梦继续下去,让狂欢进行到底!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赵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