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团结网络文艺评论队伍 做好网络文艺评论工作
栏目:工作设想
作者:尹鸿  来源:中国艺术报

  网络文艺委员会在中国各个机构、各个部门都属于非常少见的一个对新兴文艺形态、业态研究的组织,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参与工作。

  我自己感觉到担子特别重。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22年左右,现在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之大超出我们想象。有人说它是操作系统,有人说它是DNA,有人说它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据统计,在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 %,有7亿用户,其中,网络文学的用户接近3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用户超过5亿,这在实际上大大扩增了原有文艺作品的规模和范围。网络文艺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规律都发生很大的改变,反过来也对传统文艺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现在网络文艺的繁荣程度不仅体现在影视作品大量改编自网络文学,而且网络视频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最近有一部网络自制剧《余罪》 ,点击率非常高,其价值观、艺术水准也达到大部分主流评论的认可程度。

  网络文艺委员会的委员还没有来得及坐在一起讨论今后的工作,我结合大家的反馈,谈谈想法:

  第一,团结组织好网络文艺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和别的文艺队伍不太一样,别的文艺门类有专业协会,有比较成熟的组织方式,而我们的队伍是新生的,委员们来自体制内外、来自媒体、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过去没有一个组织将大家聚集起来。将来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队伍团结起来,聚集起来,做好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要既严肃又活泼,这应该是网络文艺评论的风格。我们既要严肃、有责任心,还要活泼,与业界、观众、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的评论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发挥网络文艺评论的作用。网络文艺评论要关注当下热点,如网络视频点击量动过亿,有的甚至几十亿点击量,如果不关注这些现象,不把价值观、文艺审美精神和文艺现象相结合,就不能起到评论的作用。现在网络有一种特殊现象,一个项目一旦成为热点,就会跨越原有的媒介形态,从文学IP,演变成音乐剧IP、电影IP等,作品项目的跨界运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频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互相带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第三,做好网络文艺学术研究。评论还是要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过去在这方面我们研究做得比较少。前不久我看到北京大学邵燕君老师的研究报告,感触特别深。她对网络文艺现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确实,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做好批评。批评不是靠拍脑袋、个人好恶、个人价值观决定,而应该靠学术研究建构基础。我们要把学术研究做好、评论做好、队伍做好,所以工作任务很重。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艺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