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岭南,擦亮本土文艺评论的招牌
  来源:中国艺术报

  7月7日,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了“创新本土文艺评论研讨会暨《扎根岭南:广州文艺论丛》首发式” ,与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广州本土创作与评论的使命、价值与意义,如何建立文艺评论的本土体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亮出本土评论的招牌

  陈中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 :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敏感的词语,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我们不妨亮出自己的招牌。以萧殷为代表的老一代广东文学批评家,以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从事岭南风格的文艺批评,他的成就不只是地域性的,他以及他的追随者,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影响整整半个世纪的广东,乃至全国的文艺界。

  开阔视野,使外来东西本土化

  徐南铁(原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不是写广东本土的就天然是粤派,岭南的特点是视野开阔。通过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到了近代,我们的先辈从追赶潮流变为引领潮流,这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有人缘、地缘,对外部的东西了解得多。当前,在思想理论上总结是我们的弱项,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就是如何使外来的东西本土化,不是局限地写岭南、说岭南,而是要扎根在岭南,开阔视野。

  文学评论可开拓的领域还有很多

  李兰芬(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本土文艺评论应该是在文艺创作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出来的,或者是以更高的层面关注本土文化。广州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一件大事,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而热爱这座城市,关注这座城市的文化,这是文艺家、评论家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地加强,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文学评论工作,加强城市文化的评论、戏剧评论、美术评论、影视评论,乃至典藏的评论,可开拓的领域还有很多。

  传统文化拥有极强的独立性

  梁少锋(广东省文联理论研究部主任) :我们的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和未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它的价值取向,广泛影响着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排他性,是历史的积淀使然,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一点在岭南文化的反映是非常典型的。

  坚守文化传统

  梁凤莲(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土作家、评论家生活在故乡的土地上,经历喜怒哀乐,他的感受与外人是不一样的,源自这块土地的写作和源自他乡的写作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的题材,感情、体会、领悟会更加深刻与独特。所以,同样的题材,由本土作家写和外来作家写,他们的立场、观点和角度,都不一样,这就是文化身份上的差异。要坚持和发展本土文化,就要强调我们的本土批评,这不是一味地要鼓吹我们自己的作家、评论家如何重要,而应该是要有一种坚守,态度的坚守,坚守代表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文化身份的识别。近年来,对岭南本土文化的研究,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一直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在做,从《本土关注》到《扎根岭南》这两本书中,可以看到我们努力攀登的足迹,其中,也有我们所追求的岭南本土文化的理论高度。

  本土评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曾大兴(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流派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不是你说什么学派就是什么学派。如果粤派的存在是事实,我们怎么不知道?学派的形成需要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有自己的理论主张,要有自己的批评风格,不能说仅仅因为是广东的就叫粤派。如何产生真正的粤派?首先批评上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要扎扎实实地拿出东西来,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玩概念玩口号的太多了,没用的。所以说,我们广东的文艺评论应该扎扎实实地做研究,有些理论提出来要经得起推敲,实实在在地拿出东西来,否则只会闹笑话。写一些东西出来,要真正让人服气,要发出你自己的声音。

  粤剧可得到更大提升

  余勇(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于粤剧创新方面,本土创作做了不少工作,如《刑场上的婚礼》 《梅岭清风》 《南越宫词》等,今年《南越宫词》在内蒙古参加少数民族戏剧展演,反响很好。我们也希望听到大家对这部戏真实的声音,多提问题,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提升。

  “粤派批评”值得思考

  陈超(广东金融学院教授) :能不能用历史学派的概念来圈定“粤派批评”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这个概念应该来源于广东文化,而不是来源于地理意义上的广东。